从展望理论和小中取大看风险决策的一致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從展望理論與小中取大看風險決策的一致性
徐茂炫1陳建亨2黃彥豪3
1暨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2中正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班研究生
3暨南大學經濟系碩士
摘要
展望理論是探討個人在風險狀態下的決策行為,而賽局理論則是研究二人以上在不確定性狀態下的互動決策行為。本文認為在非零和賽局模型中,參賽者可以透過小中取大策略獲得最大的確定性報酬,並提出證據說明此決策思維實與展望理論具有一致性。
關鍵字:展望理論、小中取大、確定效果、反射效果
前言
在風險或不確定性狀態下,人們受到何種因素影響、依據哪些準則進行決策的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社會科學學者所重視。上述問題的相關分析,在企管領域中有決策理論(Decision Theory),經濟領域有賽局理論(Game Theory),上述兩種理論皆認為人們決策時依據的乃是外在的物質動機,即獲得報酬的大小與可能性作為決策的準則。而Kahneman與Tversky在1979年提出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則認為決策者本身的心理狀態、對問題的認知等內在因素,在決策時更扮演著重大卻鮮少被意識察覺的角色。
決策理論與賽局理論純粹以統計學、數學等理論為基礎而進行邏輯推演,因此同屬一類。而展望理論則由心理實驗為基礎而架構理論,故自屬一類。兩者的原始理念、研究方法與最後結論差異懸殊,乍看之下,兩方似乎各執一端。但本文認為,兩者的差異是僅僅是表面、方法上的,若我們仔細探究其內在思維的脈絡,仍可發現其共通處。
為了說明上述之共通性,本文設計一個簡單的非零和賽局模型,並提出小中取大策略作為參賽者在不確定性狀態下的決策準則。進而以展望理論作為風險狀態下的對照組,以此驗證兩者是否在決策思維上具有一致性。
準此,本文的組織如下:第二節為展望理論的簡單回顧。第三節為不確定性與小中取大策略。第四節為風險與不確定決策的一致性。第五節為結論。
二、展望理論的簡單回顧
傳統經濟學對於風險或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分析,奠基於von Neumann與Morgenstern所提出的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雖然該理論被廣泛地應用於各類的經濟分析,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經濟現象卻往往無法使用預期效用理論加以解釋。因此,許多學者都投入了修正該理論的行列,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認知心理學家Kahneman與Tversky。
在預期效用理論中,決策過程被簡化成預期的形成與極大化的過程。在該模型中,行為者被假定具有一組固定的偏好,並且能對可能發生的事件機率作出概略的估計。經濟學家使用預期效用函數來表達行為者的預期與風險態度。其中預期效用函數形式可表達如下:
(1)
上式的經濟意涵為:行為者對不同的出象(outcomes) 有其相對應的機率值與效用值。如此行為者可以仿照統計學中期望值的概念,加權計算出預期效用值。並透過規範性的公設(axiom)推理,則可以得到預期效用函數形狀與行為者風險態度的結論:若其預期效用函數為凹的(concave) ,則該行為者呈現風險趨避(risk aversion);若其預期效用函數為凸的(convex),則該行為者呈現風險愛好(risk love)。
有別於傳統經濟學將人類決策行為簡化成追求報酬或效用極大的假設,(Kahneman,1979)則認為人類的決策過程中,複雜的心理因素扮演著較物質因素更為重要的角色。Kahneman將決策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區分成兩個階段:
Prospect theory distinguishes two phases in the choice process: an early phase of editing and a subsequent phase of evaluation. The editing phase consists o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offered prospects, which often yields a simpler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prospects.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edited prospects are evaluated and the prospect of highest value is chosen.
上段引文即為展望理論的核心概念。Kahneman等人並針對上段引文中的評價階段(phase of evaluation),進一步地發展了異於預期效用理論的數學模型,茲將其表示如下:
(2)
其中,表相對於一參考點(n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