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宝典这是一个差异化的时代.doc

发布:2018-07-29约1.17万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这是一个差异化的时代 在中国的百行百业中,除了政策所禁止的,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有外资插足。但是,中国却有一个3000亿的行当至今外资无法介入,即使插足,也很快就失足。这个行业,就是家电连锁卖场。 综合卖场连锁,沃尔玛、家乐福立足了;家居连锁,百安居、宜家立足了。但是,20世纪年代中期兴起的家电连锁,尽管市场巨大,却一直没有外资的进入,惟一尝试进入的灿坤3C也在三年内鸣金收兵。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探讨。 连锁卖场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效率、采购资金、营业人员的现场销售力。只有具备了这三者,其他的因素如地点、陈列、宣传才有用武之地。有趣的是,回头看早期的国美、苏宁、永乐、大中,没有一家具备以上三大核心力中的任何一项。 那么,为什么早期不具备任何一项核心能力的企业,能够造就每年数百亿营业额?为什么至少具备了物流效率、采购资金的外资,无法在这面坚实的墙上打出一个洞来?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的笑话是这样的:超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答案是:超人是惟一把内裤穿在外面的人。用这个比喻来看中国的家电连锁卖场行业,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是惟一把供应链(Supply Chain)倒过来用的人。 此话怎讲?在所有发达市场中,连锁企业的成功都依赖供应链的理论及工具,一个没有完整端到端信息系统,一个没有与供应商流程挂接的连锁卖场,在概念上是不可能的,就像“内”裤穿在“外”面一样的概念不可能。供应链虽然复杂,但它有几个简要特征: 必须上下游在供货前同意数量、时间、地点及交易价格; 不是不容许“变”,但“变量”带来的差异只能“秋后算账”,不能随时反应,否则牵一发动全身,影响整个链条的效率。 中国市场中实施供应链的余地非常小,原因不外乎: 税务操作是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因此无法承受供应链下的信息透明; 只要有环节,就有人“寻租”,供应链的“一线到底”侵害了太多中间环节人的利益; 信息化普及度还不够,我信息化了,他还没呢! 因此某国际大型ERP公司的人员感叹说:在中国,不做ERP是等死,做ERP是找死。 外人所不知道的是,在中国的环境中,只要把供应链这双袜子倒过来穿,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链条,我把它叫做“要求链”(Demand Chain与供应链Supply Chain相对)。 中国家电连锁卖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的家电连锁卖场,如BEST BUY,若察觉到市场价格的变动,必须向上一层管理反映,然后经过一连串的上下游“供应链”修订,才能最终反映到连锁体系的价格政策中,就这样几天可能过去了。 在中国不是。供应商与卖场之间并没有信息系统连接,但是,上海某卖场中一个老太婆杀价50元的信息可能在10分钟之内传达到供货商的决策中心,30分钟之内全上海店面中的价格就下调50元。 这是如何做到的?很简单,因为那名和老太婆讨价还价的销售员本身就是供货商派驻的人,而不是卖场的人。她卖的“货”,虽然可能摆在卖场,但这货若卖不出去的风险,本质上还是落在供货商身上的,供货商比卖场更着急。 家电连锁本土卖场掌握到了“便宜有理”的最高同质化原则,死抓不放,然后胁迫所有上游厂商的行为。货,你寄卖;促销人员,你派;物流,你负责;广告,你出钱;开幕,你办活动;老太太杀价,你降价;钱,我先收着。最后,结算时用台扣、月扣、季扣、年扣、开幕扣、水扣、卫生扣、张贴扣、这扣、那扣的后扣体系。 厂商呢,天天忙着“差异化”、“蓝海化”,但不论如何差异如何蓝海,最终还是不得不卷入这“便宜有理”的同质化机制中。 这个基于便宜有理的“要求链” 机制,就是为什么本土家电连锁卖场能够负毛利销售而依然能够蓬勃(现金流加上后扣利润),而外资企业正毛利销售却还亏钱的原因了。 遇到竞争,外资企业的第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差异化,第二反应就是蓝海化。 然而,由家电卖场这个案例看来,外资企业的软肋就是他们心理上抗拒将心理时钟回调几十年,正视中国的同质化消费文化。少数意识到这点的在华高管人员,也常常被美国、欧洲总部的领导人撤换,因为他们的报告中越来越多脱离MBA原则或国际经营管理大师著作的“胡言乱语”。 美国的家电、电子连锁卖场的领头羊 BEST BUY,即将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倒穿袜子,它肯定不会。正穿袜子,它肯定会遇上同质化消费的压力。如何最短时间进入“以同质化为本,以差异化为用”(详见附文)的理想流程,就是它的挑战了! (作者系华点通集团董事会主席) 同质化为体,差异化为用 现阶段的中国市场,几乎在所有的行业类别中,真正能够做大者,都是因为领导者抓到了同质化的本质,而不是抓到了差异化的本质。 在所有的同质化因素中,最有力量、最为历久不衰的,恐怕就是“便宜”了。因为这个同质化要素,使得不二价在中国难以普及,生产质量难以保持,售后服务难以不兑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