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膜》ppt课件.ppt

发布:2018-06-19约7.45千字共1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信号的交叉 * 信号网络 * 多途径、多层次的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具有收敛或发散的特点; 细胞的信号转导既具有专一性又有作用机制的相似性; 信号转导过程具有信号放大作用,但这种放大作用又必须受到适度的调控,这表现为信号的放大作用和终止作用并存; 当细胞长期暴露在某种形式的刺激下,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将会降低,这就是细胞适应。 细胞信号传递网络的特点: * 3.3.2 G蛋白(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偶联的受体 * G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 分别叫αβγ亚基, βγ两亚基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 G蛋白α亚基与GDP结合,活性处于关闭态;当收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刺激后,GDP被GTP交换,α亚基被活化,进而传递信号; * cAMP途径 磷脂酰肌醇途径 * 激活型的系统组成 由激活型的信号作用于激活型的受体Rs,经激活型的G蛋白(Gs)去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从而提高cAMP的浓度引起细胞的反应 抑制型的系统组成 通过抑制型的信号分子作用于抑制型的受体Ri,经抑制型的G蛋白(Gi)去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3.3.2.1. cAMP途径 = PKA途径 (protein kinase A system, PKA) * 五种成分: Rs Ri Gs Gi AC * * 通过调节cAMP的浓度,将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 反应链: 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 cAMP的产生 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 * cAMP的信号放大: 蛋白激酶A的激活 * Ser、Thr磷酸化,改变蛋白活性; 不同的细胞中有不同的靶蛋白被磷酸化 * cAMP途径的信号解除和信号抑制 ?信号解除 通过磷酸二酯酶将cAMP降解,形成5‘-AMP; ?信号抑制 通过抑制型的信号作用于Ri, 然后通过Gi起作用: ●Gi的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 ●Gi的βγ复合物与Gs的α亚基结合。 * 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 毒素对cAMP信号途径的影响 霍乱和百日咳分别由两种细菌毒素作用于刺激型和抑制型的G蛋白所引起: 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能把NAD+上的ADP核糖基转移到Gs蛋白的α亚基上,使G蛋白核糖化α亚基丧失了GTP酶的活性,cAMP合成失去控制,Na+和水分泌到腹腔导致严重腹泻。 百日咳毒素(whooping couch toxin) 使Gi蛋白进行ADP核糖化,降低GTP与Gi蛋白的α亚基结合,其结果也是使cAMP的浓度增加,大量体液分泌进入肺,引起严重的咳嗽。 * 在该系统中,细胞外信号要被转换成胞内的两个第二信使:IP3和DG(DAG);又称为“双信使系统”(double messenger system)。 3.3.2.2. 磷脂酰肌醇途径 = PKC途径 * * “双信使系统”反应链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PLC→IP3 →激活PKC→蛋白磷酸化 →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 DG * PKC的激活 * PKC 与 基 因 调 控 * 信号的终止 ?IP3作用的终止 在5’磷酸酶的作用下,IP3水解为IP2,并进一步水解成肌醇。 ?DG信号的解除 被DG激酶磷酸化,生成磷脂酸(PA),再进入磷脂酰肌醇循环。 被DG酯酶水解生成单脂酰甘油。 ?Ca2+信号解除 胞内Ca2+浓度持久升高, 可激活Ca2+-ATP酶(质膜、内质网膜的钙泵),从而降低胞质中的 Ca2+。 * 受体蛋白既是受体又是酶,均为单次跨膜蛋白,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将信号放大,又称催化受体; 主要与细胞生长、分裂有关。 3.3.3 与酶偶联的受体 * 受体酪氨酸激酶(形成二聚体活化)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异二聚体) 受体酪氨酸磷酸酶(单体活化)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单体活化):将GTP转化为第二信使cGMP,后者激活蛋白激酶G 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二聚体) 已知5类酶联受体: * 结构 ◆与配体结合的细胞外结构域; ◆膜内区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的自我催化部位; ◆单次跨膜结构域。 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有6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