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芜湖历史悠久.pdf

发布:2020-07-19约1.31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芜湖历史悠久,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春秋干将铸剑于神山 赤铸山,工艺流传,冶炼、锻铸业由此连绵发展,遂有工艺精湛的“三刀” (剪刀、菜刀、剃刀)驰名于世,更有享誉三百余年独秀艺坛的奇葩 ——铁画,具有江南传统艺术风格的建筑有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筑 的城隍庙、唐乾宁年间(894——897)的广济寺、宋元符三年(1100)始 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的文庙、宋治平二年(1065)建成的赭山塔、 明万历四十六(1618)始建、清康熙八年(1669)竣工的中江塔,书法瑰 宝有唐李阳冰铁线篆书“谦卦”碑和宋米芾“芜湖 学记”碑,80 年代先 后抢救清理的自战国至明清各代古墓葬中的出土文物。无不展示出芜 湖古代文化的发达水平。   芜湖山水锺秀,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名人有南宋爱国词人张孝 祥,姑孰画派创始人肖云从,铁画创始艺人汤天池,诗人黄钺,音乐家 缪阗,戏曲家王墅,文学家阿英(钱杏村),艺术家王莹等,是芜湖文化 史廊的璀灿明星。唐杜牧、温庭筠;宋沈括、苏轼、黄庭坚、陆游、林逋、 梅尧臣;明吴敬梓;清汤显祖、袁昶、王士桢;近代陈独秀、蒋光慈、胡适、 郭沫若等文化巨擘,都在芜湖留下行踪,游览山水,写下脍炙人口的 诗词文章。宋黄庭坚贬官宣州不赴任而流寓芜湖赭山广济寺桧轩(后更 名滴翠轩)读书;明吴敬梓名作《儒林外史》中部分街景人物取材于芜湖; 清汤显祖名剧《牡丹亭》创作于芜湖雅积楼等,为芜湖文化史增添光采。   近代文化史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刨建的“芜湖科学图书 社”,同年陈独秀在芜湖主编的《安徽俗话报》半月刊,传播新文化、新 思潮,冲击旧文化、旧思想,对辛亥革命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积 极贡献。民国四年(1915)9 月,芜湖科学图书社经售陈独秀主编的《青 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9 年增售《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杂 志,进一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三天,受《新 青年》杂志影响的省立五中、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萃文中学等学 校进步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发表宣言和通电支援北京青年爱国救亡运 动。 适应新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需要,芜湖书店业蓬勃发展,先后 有商务印书馆(1922)、中华书局(1925)、世界书局(1927)开业,并于 1927 年成立书业公会。民国十年( 1921),安徽省立芜湖通俗 图书馆成立 (1928 年及 1930 年两次改名为省立第二通俗教育馆和省立第二民众 教育馆);翌年,芜湖鼓楼书报社成立,开创了公共阅报读书事业。 芜湖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唐代诗人杜牧在《再过 芜湖感受》,诗中描述芜湖民歌:“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风起如 电,青襟散如烟”。民间戏曲“平安戏” (即“芜湖泥簧”)也有 230 多年历 史。旧俗元宵节、端阳节及孟兰会等神社赛会有玩龙灯、耍狮子、踩高 跷、赛龙舟等等群众喜爱的绚烂多采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其渊源更 早。清宣统三年(1911),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进化团来芜演出, 1921 年复有文明戏登台。嗣后,歌舞、京剧、魔术等进入芜湖人民文 化生活,京剧拥有爱好者最多。电影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芜湖 就放映过外国无声片。民国十年(1921)芜湖青年会对外营业放映我国 早期影片。最早的专业的营业电影院是民国十九年(1930)落成的“芜湖 电影院” (后改名光明电影院)。 日军侵占及汪伪统治时期,芜湖文化事业畸型发展,情壑欲海,纸 醉金迷,受到正直人士和广大民众的抵制和反对。抗日战争胜利后,解 放战争节节胜利,这时芜湖文化事业还未有振兴。1949 年 4 月芜湖解 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即接管“国安大戏院” (更名为“人民电影院”), 组建芜湖市青年俱乐部和文工团,建立新华书店,组织革命的文化娱 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芜湖市人民政府设文教科主管文化 事业。1956 年 3 月成立芜湖市文化局。三十几年来,贯彻执行党的“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芜湖市文学、艺术、美术等文化事业 日 益繁荣。至 1985 年,有新建芜湖市图书馆一座,藏书 31 万册。市工人 文化宫、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市少年宫、人民美术研究会(书画院)、 美术工场、美术馆各一处。市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员 1019 人,全国文联 所属各协会会员 53 名,省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 329 名。正式出版的文 学、戏剧作品 15 部。国画、版画、水彩画有近 300 幅(次)作品在二十多 个国家展出。1978 年党的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