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岐山特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悠久的岐山特产、名吃
岐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岐山的饮食文化发展的春天来到了,传统古老的饮食文化加上现代化的制作工艺,使历代流传的饮食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了享有胜名的传统小吃与岐山特产。
1、照壁背后的臊子面。“照壁背后”位于现今县城凤鸣路大什字电信局的东侧,即南大街街口西边。相传岐山县原来在此有一座二龙戏珠的大照壁,是武王庙的照壁,后面有一排四间门面的饭店,做出的岐山臊子面很有名气,前来吃面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岐山传的顺口溜说“到了岐山县,先吃臊子面,岐山照壁背后面,皇帝吃了都称赞,臊子面几千年,文王遗风代代传。”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考证“照壁背后”的臊子面之所以有口皆碑,传说有四大特色。一是这个饭店的锅灶独特,后厨一字排开盘了九口锅,一个灶火门烧火,九个锅同时冒气。相传是鲁班所创,人称“九星灶”。有三口大锅,六口小锅,大锅用来烧水、下面、搅汤;六口小锅用来热臊子、回汤、热菜等。同时来几十人吃饭,下面搅汤火候很旺,火势很大。二是这个饭店的经营者善经营,待客如宾,热情周到,穷富不拒,童叟无欺。三是臊子面做的地道,人都说面劲、汤旺、味道纯厚。四是饭店的掌杓人在当时厨艺精湛,很有名气,先后有朝阳教场的邵师,草场村的侯师和凤东村的张师等人掌杓,质量有保证。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是周部族由彬迁岐后创立的,始于文王,故称“文王面”,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县城周围方圆十多里的农家都会制作,比较有名的属城周围五里许的堰河村、朝阳村、城北村、杏园村、五里铺村等。近年来,北郭民俗村臊子面声名远扬。岐山臊子面制作讲究,风格独特,色艳味香,吃法别致,名震三秦,誉满西北。它的特点是面做的薄、劲、光,汤喝起酸、辣、香,看起来煎、稀、汪。岐山天利花大酒店在充分调查研究岐山农家制作臊子面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臊子面制作标准,他们做的臊子面色香味在县城堪称一绝,因此,结婚、做满月在这里过事的人很多。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北郭创办的民俗村、民俗接待户,用以岐山臊子面为主的岐山风味小吃接待八方游客,从而使得岐山的文化旅游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截止今年5月份,已发展臊子面接待户160户,2007年一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68亿元。
2、八亩沟的面皮。八亩沟村位于县城北三里外,原名曰“八墓沟”,相传周文王时期有八大学士先后安葬于此,形成八墓,故起名“八墓沟村”,后将“墓”讹传为“亩”。八亩沟村自王应锡以来,历经十多代,皆为岐山御筋粉盛地,全村少则半数,多的十有八户做御筋粉出售,可称“御粉世家”者二户有一。现全村90多户,做御筋粉出售者近72户。八亩沟村的御筋粉,工艺严谨,质地优良,历代誉满县城。光绪时期,王岐官御筋粉名冠西岐,民国年代,王居才御筋粉名列同行之首,解放前后,讲究邢广善的御筋粉。他们前赴后继,至今未丢御筋粉之乡美称。提起岐山面皮,在唐代就很盛行,说起来与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有关。李淳风是岐山县凤鸣镇北吴邵李家道村人,那时,他在朝廷曾任太史丞和太史令等,李淳风在朝廷做官时,仍留恋着岐山的风俗民情,将八亩沟的面皮手艺传到京城。李淳风夫人的娘家住在八亩沟村,他的表兄名叫官德。善做各种菜食,制作面皮在当地独一无二,色味俱全,做的岐山臊子面面劲汤好喝。唐高宗李世民吃了以后,龙颜大悦,满朝文武百官,赞不绝口,称岐山臊子面和面皮为天下第一美食,立即给官德赏银百两。从此,岐山哨子面和面皮成了唐高宗专用食品。朝廷文武百官称这种食品为“御筋粉”,意思是说面皮是京城皇家专用食品。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后,八亩沟的乾儿父子两人给皇太后亲手制作御筋粉,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当时的御京粉要拌腊汁肉,荤素搭配,吃起来很爽口。岐山面皮的特点概括起来有白、薄、光、软、劲、香六个字的特点。它以独特的加工方式和浓厚的地方风味,名扬西府,誉满三秦。目前,岐山已有上千名农户,走出家门,投身商海,面皮生意遍布西北五省,他们造做面皮生意,走上了致富之路。
3、“顺天成”的挂面。岐山地区,过去凡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喜欢用挂面作为礼品,岐山挂面在三十年代曾参加过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注目。乡绅冯联合曾将“顺天成”的挂面送到国外巴拿马赛会,获得金奖。清光绪26年7月,慈禧逃亡西安后,岐山地方官员为了献媚取宠,将挂面作为贡品,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随便赐龙凤旗一面,悬挂在岐山县街。曾亲笔题字,锈刻成照壁上的牌匾。
岐山挂面源于何时,无史料记载,以前,民间许多交易,“以物易物”即用小麦换取挂面,没有专门经营挂面的生意人。清道光末年,山西稷山县马定金、马定娃兄弟二人来岐山经商,开始是走村串乡,经营针线、染料之类,后来,他俩看到岐山挂面久负盛名,每年春节期间,外地客商来岐山贩挂面的不计其数,于是他俩在县城租了几间门面专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