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学课件7.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本作法:根据靶区的形状和范围,将一定规格的多个放射源直接插植入人体组织,对肿瘤组织(或瘤床部位)进行高剂量照射。 为使治疗部位获得满意的剂量,必须根据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特点,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这些放射源。(剂量学系统) 第六节 组织间照射剂量学 也称插植照射 广泛和灵活 一、组织间照射的术语和概念 规范不同放疗中心对组织间照射的描述,便于在技术上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组织间照射涉及到的插植技术、剂量模式等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不同的单位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给予描述。ICRU于1997年发表了第58号报告,对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给予概括和归纳。 组织间照射可分为暂时性插植(temporary implants)和永久性插植(permanent implants)。 根据放射源的排列方式,可将其分作单平面插植或双平面、多平面插植。 根据插植的几何形状分类,如圆柱形插植等。 (一) 技术和治疗区的描述 一、组织间照射的术语和概念 组织间照射使用的放射源长度通常相等,且相互平行排列。 中心平面的定义 通过各放射源的中心点、并与放射源相垂直的平面。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局部解剖位置的 限制或操作难易程度的影响,放射源实际分布并非等长度而又相互平行,则中心平面定义为通过插植平面的中心、并与插植基本方向垂直。 对于较为复杂的情况,如图,治疗范围分为2个或多个子体积,中心平面需分别定义。 如肿瘤区、临床靶区等,与外照射的定义类似,但具体作法及侧重上又有所区别。 首先,组织间照射主要需要明确肿瘤区、临床靶区和治疗区。而对于计划靶区则少有重视。 对治疗体积的描述 其次,在确定插植方式之前,需定义临床靶区。 具体方法是在三维方向上,以其最大径描述临床靶区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近距离照射剂量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剂量分布不均匀,即剂量梯度大和每一放射源周围存在 (二)剂量模式 有高剂量区。 但在组织间照射的插植平面内,也有剂量梯度近似平缓的区域,即坪剂量区,如右图所示。坪剂量区一般与相邻放射源的距离相等,坪剂量区内的剂量变化可以用来描述插植平面的剂量均匀性。 由于组织间照射剂量学的上述特点,其剂量模式不同于其他近距离照射方式,对其描述需确定相关的剂量学参数。 最小靶剂量(minimum target dose,MTD) 是临床靶区内所接受的最小剂量。一般位于临床靶区的周边范围。在巴黎剂量学系统中,MTD即为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D);曼彻斯特剂量学系统中,MTD约等于90%的处方剂量。 平均中心剂量(mean central dose,MCD) 是中心平面内相邻放射源之间最小剂量的算术平均值。 高剂量区(high dose volumes) 高剂量区定义为中心平面内或平行于中心平面的任何平面内的150%平均中心剂量曲线所包括的最大体积。 低剂量区(low dose volumes) 是在临床靶区内,由90%处方剂量曲线所包括的任一平面中的最大体积。应该注意的是,在组织间照射中,使用不同的剂量学系统,定义处方剂量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应用低剂量区的概念,要根据不同剂量学系统和临床实际给予特别说明。 最小剂量离散度 在中心平面、放射源之间每一最小剂量相对于平均中心剂量的变化范围。如图7-28中最小剂量率分别为: ,平均中心剂量为70.9cGy·h-1,则最小剂量离散度为-8%~6%。 剂量均匀性指数 最小靶剂量与平均中心剂量的比值。若图7-28中最小靶剂量由100%等剂量曲线表示的剂量率值为58.1cGy·h-1,则剂量均匀性指数为0.82=58.1/70.9。 在组织间照射中,暂时性插植照射可分为以下几类方式: 连续照射 间断照射 分次照射 超分割照射 脉冲式照射 (三)时间-剂量模式 对相关术语和概念作简单说明。 在组织间照射中,需明确的术语: 照射时间(irradiation time) 放射源对患者直接照射的持续时间。 总治疗时间(overall treatment time) 从第一次照射开始,到最后一次照射结束的总时间。 瞬时剂量率(instantaneous dose rate) 指在分次照射或脉冲式照射时,剂量与照射时间的比值。 治疗平均剂量率(average overall treatment dose rate) 是总剂量与总治疗时间的比值,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没有或仅有短暂中断的连续低剂量率照射和一些脉冲式照射中。 连续照射:总治疗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 间断照射:总治疗时间长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