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孝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孝字 孝的艰难与动人 ————浅析孟子的孝论 什么是孝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孝经》)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唯其疾之忧” “色难”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几:委婉 劳:忧愁 “大孝终身慕父母””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 慕:思念,眷念。尊:使……尊贵 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发自真诚地奉养父母,让父母快乐;关心父母身体状况;对父母亲的过错委婉规劝,但顺从而不怨恨;使父母尊贵;终身眷念父母。 “三不孝”与“五不孝” 不孝有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养;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 好勇斗很,以危父母。 为什么要尽孝道 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节文:调节文饰 仁义礼智是人最基本的道德,而以孝为根本的仁与以悌为根本的义共同构成了礼智的基础。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 孝是获得领导和朋友信任的前提条件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离娄上》) 只有真诚地侍奉父母,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从而取得朋友和领导的信任。 孝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人人都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者,那天下就稳定太平,宗法社会就稳固了。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 学而》) 孝的艰难——怎么尽孝道 行孝所面临的现实矛盾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万章上·第一章117)少艾:年轻漂亮的人。 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必然面临着恋爱、婚姻、工作与孝顺父母的矛盾。协调好几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尽孝道。 “养口体”与“养志”:曾子事亲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上》)P95 曾参 “反身不诚,不悦于亲”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离娄上·第十二章 P91) 只有明白什么是善行,诚心诚意地奉养父母。 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 1、“不责善” 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P94 )离:疏远。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离娄下·第三十章P112) (万章上第一章P117)“舜不告而娶” 父子之间不应求全责备,否则关系疏远。 2 “亲亲相隐”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谟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尽心上》)P188 舜 3、“大过与小过”: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