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一单元数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一 单元教学设计与小结
单元
教材
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 学 设 计 续 页
课时目标 1 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过程,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学生在获取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交流、抽象等数学活动经验。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目标 反思调控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出示10÷2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
……
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汇报
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教 学 设 计 续 页
教学流程 环节目标 反思调控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交流填写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题(1)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出示题(2)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想想做做2
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比一比:14÷4 =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当堂
检测
1、说出每道算式中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再读一读。
17÷3= 5……2 25÷7=3……4
2、先摆一摆,再填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