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2009年房地产行业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反省中展望未来--2009年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盘点
太和顾问 王知白:
太和顾问房地产行业负责人,研发中心数据分析师。
2008年下半年,陷入困境的房地产企业先是通过制造骇人听闻“断供事件”要挟政府救市,结果以失败告终,一批以万科为代表的企业被迫降价求生。但是直到春节前,对于整体市场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观望情绪愈发高涨,一、二手市场销售量环比、同比增长均连月告负。
同一时间,国家旨在刺激刚性需求的楼市松绑和大幅的“双率”下调政策先后出台,终于在2009年2季度之后开始显现出效果。刚性需求的释放使房地产企业看到了转机,商品房销售价格随即持续上涨,市场回暖迹象日益明显,“小阳春”之声不绝于耳。到2009年6月份,全国房地产景气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回升,几个一类城市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几乎达到2008年历史顶点水平。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行业能在一年之中有如此跌宕起伏的经历。对于此,最为心潮澎湃的应该不只是那些房地产企业的老总们吧。
图1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趋势图(引自国家统计局数据)
毫不客气的说,众多房地产企业经历的这次炼狱经历在不仅仅磨练了公司高管团队意志力,同时也令他们有机会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工作进行一次务实的、深刻的反省。
反省一:给薪势头超过预期,应避免报复性增长。
2008年底开始的一系列救市政策虽然指导思想是降低老百姓的购房成本,但市场复苏致使房价不断上涨,泡沫迹象显露,且不论当下楼市是虚火还是真旺,国家政策是“过”还是“不及”,开发商信心爆棚指数已经可以从北京连续诞生的几块地王中窥斑见豹了。从刚刚完成的《北京房地产薪酬福利一期调研报告来》来看,全国地产行业薪酬增长超过年初预期已成定局,不少企业人力资源部还针对那些去年被降薪的高管提出了不同种类的薪酬补偿方案,但是,这种“补偿性薪酬”并非完全源于对09年业绩的看好,而是有相当一部分是薪酬报复性增长的结果。
所谓“补偿性薪酬”,是企业为弥补高管因为业绩大幅下滑而造成个人收入损失而提供的一种“亡羊补牢”性质的薪酬政策的总称,是高管激励制度当中缺乏保证性政策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结果,其具有三个特点:
1、??? 发放方式隐蔽:补偿性薪酬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加之其发放额度和敏感性都相对较高,所以人力资源部尽量寻求一种较为隐蔽的发放方式,具体的做法包括降低绩效指标,提前发放年终奖和增设薪酬名目等办法。当然,是一次性发放,还是分批次发放,不同的企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了。
2、??? 不同企业策略不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操作也不尽相同。外资地产公司更多的是恢复一些被撤销的福利政策,如团建费、会议费、旅游福利等,其涉及金额不高,且多以非现金形式展现。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直接发放奖金或提供补贴的形式做高现金性收入,有的企业补偿额度达到其年薪50%。
3、??? 需要制度化引导:那些有前瞻性的企业在这次市场的剧烈震荡中不但积累了应对危机的经验,而且意识到像房地产这样强烈依赖高端人才的行业,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管人员薪酬保障制度,以消除核心员工因为公司业绩大幅波动而带来的收入变化造成的不稳定因素。这是这次金融危机给带给企业的启示之一。
伴随着2009年地产市场的回暖,行业薪酬给付水平加速增长是必然结果,虽然这其中 “报复性薪酬增长”的作用有限,但至少揭露出房地产企业针对高管薪酬“激励有余、保障不足”的弊端,值得人力资源部反思。
反省之二:招聘工作找重点,避免头疼医疼,脚疼医脚
2009年春节刚过,房地产企业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调高当年业绩目标,此前停滞的项目纷纷上马,新一轮扩张正在形成(见图2)。在人力资源部,那些正准备执行的相对保守调薪计划也被暂时搁置了下来,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开工项目的招募工作中,冷清了一年多的房地产人才市场突然间变的热闹了。
?
图2 2009年企业业绩目标变化情况(引自太和顾问2009年调研成果)
?
招聘成为头等大事
市场的回暖大大提升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2008年开始被搁置的地产项目纷纷开工,人力资源部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现有招聘渠道的薄弱。市场当中,不但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经理、成本会计成为稀缺人才,就连有经验、有资源的招聘经理也变的紧俏起来。
但是,当市场中各家公司都开始争夺某几类人才的时候,结果势必是“洛阳纸贵”,即便忍痛给出格外优厚的待遇也未必能够招到合适的人才,此时就算找更多的猎头公司也无济于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在招聘工作方面做的比较得心应手的几家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在前期投入很多精力对招聘资源进行了整合,这其中就包括:
1、 建立公司自己的人才库
首先优化现有人才队伍,完善评估、培养、晋升机制,把内部招聘作为解决职位空缺的第一选择。太和顾问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招聘方式中,内部招聘的成本无论从短期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