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九中德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详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 进 学 生
——萧山九中德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萧山九中 葛福传 诸先元 金利锋 高国锦 吴建军
2002年6月8日,萧山九中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萧山九中变革德育实施方案》。此后,我们高扬“生命化”的旗帜,果敢探索,大胆实践,创建了一种富有特色的德育长效机制,使学校德育面貌焕然一新,成效卓著。学生衷爱学校,亲近老师,憧憬自我,信心百倍地“发展个性,创造成功”。《教育信息报》、《杭州日报》、《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德育成就进行了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九中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的形象日益提升,成为他们子女入学高中的首选。
为乞指教,谨将我们的思考和探索奉献于此。
一、问题提出
(一) 学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我校是一所走得比较早,也走得比较高的学校。在历经了综合教育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后,我们的研究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品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两在成果也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两大里程碑。此后,我们发现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的生命发展、效益低下而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觉得有必要对德育进行一场革命,于是我们把研究目光投向了“德育”这一领域。经过几年务实的探索实践,我们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确立 “关注生命、走向生活” 的德育理念和实施方式,与后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进一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李长春强调要积极。各级各类学校要真正贯彻“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方针,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社区阵地建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要着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全员德育机制,以务实精神促工作。要推广实施德育导师制,通过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德育模式,建立全员参与德育的管理机制,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使学校德育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从强迫式转变为自主式,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深入人心。要建立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丰富德育内容。要强化队伍,优化师德,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作用。要建立与家庭、社会互动的机制,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平台作用,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制。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为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以活动为载体优化社会实践的途径,贴近生活实际在体验感悟。锻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学校德育网络,形成合力,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这是。
萧山九中德育长效机制基本框架
1、怡养·熏陶·感化·体悟:建构有特色的道德养成机制
高中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意志、精神品质等都处于成形期,可塑性强,因此,进行基本的公民意识、道德规范等学习,让学生养成基本的道德素养,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道德养成的方式有很多,我们选择四种意义深远的特定方式,来构筑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养成机制。
2、感召·感染·沟通:建构有活力的德育发展机制
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应该具有这些内容:拥有理想和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有丰富的生活情趣,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激动、喜悦、探求、沉静等多种精神满足,从而感受幸福人生。我们基于上述理念,建构以精神感召、艺术感染、心灵沟通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发展系列。
3、激励·优化·联动:建构开放的德育保障机制
在德育长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以为,相应保障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在养成、发展体系建构的基础上,确立了评价激励、队伍优化和社会联动相一体的开放式德育保障机制。
(四)研究原则
1、有限性原则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它事物一样,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德育的无限性可以理解为,就宏观的总体而言,德育是人类无限逼迫道德风雨同舟的一种途径,它关涉到政治、思想、道德、情感等诸多问题,几乎与人们日常的一切生活都密切相关,是一项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而德育的有限性可以理解为,就某一具体阶段、具体人、具体问题而言,德育的内容是有限的,德育结构内部人们能开发、研究、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我们在构建德育长效机制时,要充分尊重这一有限性原则,不能期望值过高,要克服和避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