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文史2名词解释3.pdf

发布:2025-01-02约2.07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中国文学史(二)名词解释部分

1、门阀士族

早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专攻一经,门生故吏

遍布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是一个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占据了特殊的优越地

位,形成门阀士族。士族的势力在曹操掌权时一度受到抑制,但在魏和西晋重新兴起。魏文

帝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故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

局面,士族弟子贵胄世代相传,寒门弟子无入仕的机会。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

导地位,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南朝士族势力衰微,遂又回到皇权政治。

2、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指作品的内在生气、感染力、语

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

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

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为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

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3、正始之音

一是指: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二是指: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

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

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4、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

家之称。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玄学”之名

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家之学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

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

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清谈之风始于正始年间,何

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

1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

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东晋后,玄佛合流,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5、太康体

西晋太康年间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诗体(诗风)。

这一时期,诗歌一方面摹拟《诗经》、汉乐府以及《古诗》,一方面讲究形式,追求技巧,

辞藻华丽、描写繁复详尽并大量运用排偶,从而形成太康诗风繁缛这一主要特征。但是诗歌

表现内容狭窄,读到的感情体验不多,逞才成为创作目标。是以,刘勰评价曰:“彩缛于正

始,力柔于建安。”代表作品如陆机《拟古诗》、潘岳《悼亡诗》等。

6、游仙诗

诗歌题材之一。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其为题材则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魏晋时期,清谈玄学盛行,文人大量创作游仙诗成为一种风气。游仙诗在内容上,有两种倾

向:一是借游仙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