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课件--辅助降血脂功能食品开发.PPT

发布:2016-10-27约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⑵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证实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TC和LDL-C的水平,同时升高血清HDL-C。 ①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1),橄榄油中油酸含量达84%,地中海人群血清TC水平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可能与其膳食中橄榄油摄入量高有关。 ②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油酸的含量也很丰富,茶油中油酸含量达到80%左右 ⑶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UFA包括n-6的亚油酸和n-3的亚麻酸以及长链的EPA和DHA。 研究证明,用亚油酸和亚麻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可是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降低。 临床研究表明低SFA、高PUFA的膳食使血浆胆固醇降低17.6%-20.0%,更重要的胆固醇的降低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降低16%-34%)有关。 ⑷反式脂肪酸(TFA):TFA是在氢化油脂中产生,如人造黄油。 我国传统的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较低。一些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或氢化油与天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相比有增加血浆胆固醇的作用,而与饱和脂肪酸相比能降低胆固醇,对TG的作用不肯定。 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使LDL-C水平升高,HDL-C降低,使TC/HDL-C比值增高,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脂蛋白升高,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比SFA更强。 膳食中反式脂肪酸大多数来至 氢化的植物油, 目前认为反式脂肪酸应<1%总能量。 2、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构成 进食大量糖类,使糖代谢增强,使脂肪合成增加。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VLDL-C、TG、TC、LDL-C水平升高。高碳水化合物还可使血清HDL-C下降,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与血清HDL-C水平负相关。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血症较为常见。 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TC、LDLD-C水平。 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更强,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 3、微量元素 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缺钙可引起血TC和TG升高,补钙后,可使血脂恢复正常。 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血清锌含量与TC、LDL-C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 铬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缺铬可使血清TC增加,并使HDL-C下降。补充铬后,使血清HDL-C升高,TC、TG水平降低,血清铬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 4、维生素 目前认为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VC和VE。 VC 对血脂的影响:促进胆固醇降解,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TC水平;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加速血清VLDL-C、TG降解。VC在体内参加胶原的合成,使血管韧性增加,脆性降低,可防止血管出血。同时还具有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VE 是脂溶性抗氧化剂,可抑制细胞膜脂类的过氧化反应,增加LDL-C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型LDL-C的产生。VE能影响参与胆固醇分解代谢的酶的活性,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排泄,对血脂水平其调节作用。 本 章 结 束 ! 第8章 辅助降血脂的 功能食品 新的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6亿。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对我国居民的危险上升到原来的3~5倍。 一、引 言 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而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远远高于癌症死亡人数,占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达总死亡率的50%。 2008年4月4日,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指出,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中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00个孩子中,约9个高血压,近10个血脂异常。 二、高血脂概念 1、血浆中的脂类(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CH)、胆固醇酯以及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两者相加为总胆固醇(TC)。 血浆中脂类含量与全身相比只占极小部分,但在代谢上却非常活跃。肠道吸收的外源性脂类、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脂类及脂肪组织储存与脂肪动员都需要经过血液。因此,血脂水平可反映全身脂类代谢的状况。 血脂是供应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构成细胞的基础原料,还参与体内的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合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 大部分TC是人体自身合成的,少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TG恰恰相反,大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少部分是人体自身合成的。 2、高血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