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緒論
本課程的作用和任務
課程的任務:
了解互換性和標準化的重要性;
熟悉極限與配合的基本概念;
掌握某些極限配合標準的主要內容;
初步掌握確定公差的原則和方法;
了解技術測量的工具和方法;
初步建立測量誤差的概念及尺寸鏈的概念和它們的計算方法,為正確地理解和繪製she及圖樣及正確地表達設計思想打下基礎。
機械設計過程:從總體設計到零件設計,是研究機構運動學問題,即完成對機器的功能、結構、形狀、尺寸的設計過程。
互換性的概念及在機械製造過程中的作用
互換性的意義:在機械製造業中,零件的互換性是指在同一規格的一批零、部件中,可以不經選擇、修配或調整,任取一件都可裝配在機器上,并能達到規定的使用性能要求,可形成規模經濟,取得最佳技術經濟效益。
互換性的分類:
完全互換:一批零、部件裝配前不經選擇,裝配時也不需修配和調整,裝配后即可滿足預定的使用要求。但裝配精度要求很高時,若采用完全互換將使零件的尺寸公差很小,加工困難,成本很高,甚至無法加工。可將其製造公差適當放大,以便于加工。在完成后,再用測量儀將零件按實際尺寸大小分組,按組經行裝配。如此既保證裝配精度與使用要求,又降低成本。
不完全互換:組內零件可以互換,組與組之間不能互換。不完全互換只限於部件或機構在製造廠內裝配時使用。對外協則采用完全互換。
互換性生產在機械製造業中的作用:
在加工製造過程中,可合理地經行生產分工和專業化協作。
在產品設計中,按互換性要求設計地產品,最便於采用三化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設計。
第三節 標準化與計算工作
標準化地意義與分類:
1.標準化的意義:是組織現代化大生產的重要手段,是實行科學管理管理的基礎,也是對產品設計地基本要求之一。通過對標準化地實施,以獲得最佳地社會經濟成效。標準化是個總稱,它包括系列化和通用化地內容。所謂標準,就是由一定的權威組織對經濟、技術和科學中重複出現地共同的技術語言和技術事項等方面規定出來地統一技術準則。標準化是指以制定標準和貫徹標準為主要內容的全部活動過程,標準化程度的高低是評定產品地指標之一。
2.標準化的分類:根據標準法的規定,我國的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按照標準的適用領域、有效作用範圍和發布權力不同,一般分為國際標準(如ISO、IEC)、區域標準(或國家集團標準)(如EN、ANST、DIN)、國家標準(GB)、行業標準(或協會、學會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
第四節 優先數和優先數系
在產品設計或生產中,為了滿足不同要求,同一品種地某一個參數,從大到小取不同值時(形成不同規格地產品系列),應該采用地一種科學的數值分級制度,或稱謂人們由此總結了一種科學地統一地數值標準,即為優先數和優先數系。優先數系中的任一數值均稱為優先數。優先數系是國際上統一的數值分級制度,是一種無量綱地分級數系,適用于各種量值地分級。產品(或零件)的主要參數(或主要尺寸)按優先數形成系列,可使產品(或零件)走上系列化,便於分析參數間地關係,可減輕設計計算的工作量。優先數系由一些十進制等比數列構成,其代號Rr。優先數的主要優點是:相鄰兩項地相對差均勻,疏密適中,運算方便,簡單易記。在同一系列中,優先數的積、商、整數乘方仍為優先數。
第五節 零件的加工誤差與公差
1)加工誤差:尺寸誤差可以減少,但不可以消除誤差。根據使用要求的高低,允許存在一定地誤差。
2)加工誤差的分類:
1.尺寸誤差:指一批工件地尺寸變動,即加工后零件地實際尺寸和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徑誤差、孔距誤差。
2.形狀誤差:指加工之後零件地實際表面形狀對於其理想形狀地差異(或偏移程度),如圓度、直線度等。
3.位置誤差:指加工后零件地表面、軸線或對稱平面之間的相互位置對於理想位置地差異(或偏移程度)。
4.表面粗糙度:指零件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峰谷所形成地微觀幾何形狀誤差。
3)公差:指允許尺寸、幾何形狀和相對位置誤差變動地範圍,用以限制加工誤差。公差越小加工越困難,生產成本越高。公差不能為零,應是絕對值。規定公差值T的大小順序,應為:T尺寸T位置T形狀表面粗糙度公差
第二章 極限與配合基礎
第一節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術語和定義
1)極限與配合 基礎(GB/T1800):
1.最大實體尺寸和最大實體狀態:孔或軸具有允許地材料量為最多時的狀態稱謂最大實體狀態(MMC)。在最大實體狀態下的極限尺寸稱為最大實體尺寸(MMS)。它是孔的最小極限尺寸,是軸的最大極限尺寸。最大實體狀態對裝配最不利,但是是工件強度最高的狀態;最小實體狀態對裝配最有利,但是工件強度最小。
2.偏差與公差:某一尺寸減去其基本尺寸所得地代數差為偏差,偏差可為正負或零。偏差分為實際偏差和極限偏差。最大極限尺寸減去最小極限尺寸之差叫做尺寸公差。尺寸公差是允許的尺寸的變動量。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