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二第一章第节结晶和净化.doc

发布:2017-02-06约3.6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学习目标 1.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以及主要区别。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3.溶液的特征。 4.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5.溶液和浊液的区分。 1.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基础知识梳理】 一、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类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常见非晶体:玻璃、沥青、松香、蜡 【练习】 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 A熔化时是否需要吸热 B熔化时是否有温度 C熔化时的温度是否保持不变 D熔化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下列关于食盐熔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对食盐加热,食盐就一定熔化 B当温度达到食盐的熔点时,食盐就一定熔化 C当食盐温度达到其熔点且继续加热时,食盐才会熔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晶体的形成: 结晶法:利用两种或多种可溶性固体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而采用结晶方法加以分离的操作方法.例如,使晶体硝酸钾与其中所含的氯化钠杂质分离,就可以采用结晶的方法.例如:当NaCl和 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么溶质是实际溶解的那部分,未溶解的不是该溶液的溶质。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部分作溶质,结晶水作溶剂。 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解析】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体不宜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而要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而纯碱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宜采用冷却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所以冬天捞碱。 A.图中A点表示M、N二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两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 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0℃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解析】分析: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在A点时,M已达到饱和,N还未饱和;当二种物质从t1降至t2时,N析出更多的物质;由于在B点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这时它们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在0℃时,M的溶解度比N的溶解度大。C 【基础练习】 1、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正确的是( )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B、晶体一定是白色的 C、晶体里一定含在结晶水 D、晶体都是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 2、下列物质属于非晶体的是( ) A海波 B冰 C玻璃 D盐 3、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海水分解 B、日晒使海水中的氯化钠大量蒸发 C、海水晒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氯化钠成晶体析出 D、利用阳光、风力使水分蒸发,氯化钠成晶体析出 4、(2008湖北恩施自治州)小兵同学发现: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有少量晶体析出。我认为在 ( ) A.溶液的质量会减少 B.食盐的溶解度会减小 C.食盐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D.溶液的体积会增大 B.食盐 C.硫酸铜 D.熟石灰 9、结晶方法有两种: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用 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通常用 的方法. 10、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A图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如图B所示的变化,则当时温度变化是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或“减少”)。 用冷却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的过程中,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液浓度 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含有结晶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