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二历史_下册复习提纲.doc

发布:2018-06-14约8.5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 ③大会决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 土地改革 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目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土地改革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3—1976)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东北工业基地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 3、“一五”计划的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含义:国家对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形式: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全行业公私合营。采用赎买的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5) 1、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