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氏腹三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8-01-28约2.5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张氏腹三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赵旭青 江瑜 张小珊 (贵州省贵阳市贵阳中医学院 550000) 【摘要】目的 观察张氏腹三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腹三针方法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针灸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张氏腹三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方法治疗。 【关键词】盆腔炎 慢性病 针灸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396-01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妇科常见性多发性病[1],属于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腰痛”、“瘕瘕”范畴。慢性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受到细菌感染后引起的慢性炎症。盆腔的炎症极少孤立存在而不影响其邻近器官及组织。临床以下腹疼痛,要低酸痛,白带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还具有。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复发率高等特点,常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并发症[2]笔者于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使用腹三针和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均为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8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3年。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3]标准。(1)病史: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2)临床表现:下腹胀坠、疼痛、腰骶部疼痛,于性交、劳累、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白带增多、月经失调、不孕。(3)妇科检查:宫体活动受限,子宫一侧或双侧压痛、片状增厚、条索状或囊性肿物。(4)B超:炎性包块、实质不均暗区内有光点、输卵管积水液性暗区。 1.3方法 治疗组取穴:关元、水道、阴陵泉、行间、合谷、太冲、归来 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关元、水道均用30号45mm长的一次性毫针,均斜刺1.0~1.5寸,以针感向会阴部传导为宜。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配穴按毫针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 对比组取穴[4]: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子宫。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两腿自然伸开。针刺手法:中极、关元、气海用补法,轻刺激;三阴交、足三里、子宫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疗程。 1.4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1]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明显改善,或B超与治疗前同时期对比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超前后对比检查缩小1/3~1/2。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5 30 3 1 1 95 对照组 35 7 15 3 10 7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的慢性反复发作炎性病变,炎症长期刺激,器官周围广泛粘连,炎症渗出包裹,病情顽固,抗生素难以进入病灶,恢复慢,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二重感染,不能达到满意疗效。[5] “张氏腹三针”即关元、水道穴(双侧),是张和媛教授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取穴。关元穴是妇科临床常用穴。据《采艾编》记载“关元,小肠募、三阴任脉之会。水道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在下腹的腧穴,位置与妇女子宫相邻,具有调经种子的作用。此外,关元和水道二穴位置均位于小腹部,在妇女盆腔及子宫之上,在此还可取其腧穴主治作用之近治作用,三针齐下,以加强对盆腔局部的刺激,起到行气活血效果。 关元穴位处任脉,任脉受脏腑之精血,与冲脉相资,得督阳相配,乃能通胜,任承阴血、津液以养胞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