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医学(连庆泉)血流动力学监测2015.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 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麻醉科 王 均 炉 目的与要求 熟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定方法(有创、无创两种) 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了解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学会简单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内容 第1节 动脉压监测 一、无创伤性测量法 二、 创伤性动脉压监测 三、插管技术 四、测压装置 五、测压时应注意的问题 六、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 第2节 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技术和操作 一、插管的指征 二、插管的途径 三、操作方法 四、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的因素 五、中心静脉压测定常见的并发症 六、中心静脉压变化的意义 绪言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monitoring)是麻醉科医师实施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的氧供氧耗等方面的功能指标。 循环生理 心脏是机体的总“泵”,自个体出生前直至死亡,它始终持续工作着。 一个70岁的人 如果心率平均为70次/分,其心脏在一生中大约收缩26亿次; 如果心输出量是3~5升/分,则其心脏在一生中大约泵出1~2亿升血液,为机体组织提供了约96亿升的氧。 循环生理 心排血量(CO)指心室每分钟输出到周围循环的血量。 心室每搏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量(SV),是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与收缩末期容量之差。 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心率(HR)。 正常成人70公斤,当心率为80次/分时,每搏量为60~80ml,心排血量平均为5~6L/min。 决定每搏量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即前负荷、后负荷、收缩性和心室壁异常活动。 前负荷 前负荷是舒张末期心肌纤维长度。 与心室内容量有关,受静脉系统容量、心室顺应性,胸内压力、心包膜腔压力、静脉张力等因素影响。 在完整无病变心脏中,前负荷常以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力(LVEDP)表示。临床上应用飘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后负荷 后负荷是指左心室射血时,心肌壁所面临的应力。 主动脉正常情况下,后负荷就是左心室射血时的阻抗,即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间心室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张力。 它受心室容量、室壁厚度、外周血管阻力等因素影响。 临床常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反映后负荷,但确切地说测定体循环阻力(SVR)更能反映后负荷。 循环生理 心脏的收缩活动推动全身血液流动,将氧和养分输送给每个器官,并运走废物。 体循环血液经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三尖瓣入→右心室→肺动脉进入肺循环,在肺泡处进行氧-二氧化碳交换后,含大量氧的新鲜血液经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将养分运输到全身各处。 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差异 肺循环系统是低压系统,肺动脉平均压只有主动脉的1/6~1/5,肺动脉压是15~30/0~12mmHg,主动脉压是100~140/60~90mmHg。肺静脉压力仅6mmHg。 肺血管壁也较薄,肺动脉壁只有主动脉壁1/3厚,肺毛细血管平均压或静水压仅为体循环毛细血管的1/4,约8mmHg。 成人肺循环容纳总的血容量正常时为400~600ml,占总血容量的8%~10%,肺毛细血管切面的总面积为40m2。静息时,仅1/10~1/15的肺毛细血管开放,肺脏的血流大都处于动静脉中,在肺毛细血管直接参与氧合作用的血流仅60ml。 右室压是15~30/0~10mmHg,左室压是100~140/3~12mmHg。 血流动力学 血压 BP 中心静脉压 CVP 肺动脉压 PAP 心输出量 CO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 周围循环监测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 血流动力学监测分类 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是指应用对机体没有机械损害的方法而获得的各种心血管功能的参数。安全方便,易于接受 。 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而直接测定心血管功能参数的监测方法。 优点: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利于深 入和全面地了解病情,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 缺点:有一定的伤害性,操作不当会引起并发症。 单一指标的数值有时并不能正确反应血流动力学状态,必须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综合评估。 应注意: ①分析数值的连续性变化; ②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③多项指标数值综合评估某一种功能状态。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 动脉压临床意义 动脉压(arterialblood pressure,BP)即血压,是最基本的心血管监测项目之一。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