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实践及世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也是人与世界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学习本章,就是要正确把握实践的本质和结构、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实践对于世界二重化的意义。从而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性 本章知识点 主要概念: 实践 主体和客体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基本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4、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5、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6、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探索 苏格拉底 :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 康德 费尔巴哈 黑格尔 王阳明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除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各自的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其客观原因:实践作为人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盾,是造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着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另外,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的理论、认识变为直接的现实。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实践。 ②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③科学实践和精神生产活动。 科学实验是为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成效性而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是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因而也是一种准备性活动。 精神生产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如科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等)和创造实践观念(如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的生产活动,以及精神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即精神交往关系与过程。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能互相代替,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含义及表现:是指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为人,才表现为人,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实践因此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②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③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④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对马克思观点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 (1)“人是类存在物”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探讨人的本质时所做的表述 。他接受和运用了“类”这一术语,是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的直接反映。 (2)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结论上,而是把“类”的观点深化了,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