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壤有机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 ) 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被氧化成硝酸的过程,叫硝化作用。 NH3+ O2 HNO2 + H2O + 能量 2HNO2 + O2 2HNO3 + 能量 生成的硝酸与土壤中的盐基作用,形成硝酸盐。NO3-—N是作物可利用氮素的另一种形态,是旱地中有效氮的主要存在方式。 4、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在一般土壤中, 腐殖质不是从木质素和蛋白质形成的, 换句话说,腐殖质合成所需的醌型化合 物不一定来自木质素,其他来源也可以, 木质素只是其来源之一。 第二,对土壤内有机质的纯化学反应的影 响。当温度增加时,土壤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加 快,当土壤温度增加到50℃,一般微生物的活 动受到抑制,主要进行纯化学反应。 土壤温度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 省从北向南温度逐渐升高,因而同一土壤 类型的有机质含量从北向南降低。 另一个因素是地形,低洼地土温低, 有机质积累量大。 三、土壤的酸碱度 一般土壤微生物的最适pH范围,都在微酸性—微碱性,pH过高或偏低,都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真菌适宜的pH范围在3~6之间,此时合成的腐殖质主要是酸性较强的富里酸,进一步增加土壤酸度(南方土壤)。 pH在7.5~8.5之间,适于细菌和放线菌活动,产生胡敏酸型的腐殖质,我国北方的土壤基本属于这种情况。 四、有机物料的物理状态 新鲜多汁的有机物料比干枯少水的秸秆容易分解。 细碎的有机物料,由于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矿化速度比未粉碎的大块有机物料快。 五、有机物料的C/N比 ( C/N ratio ) C/N是有机物料中,总碳量与总氮量之比。 有机质内的C是微生物能量的源泉,也是构成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N素是构成细胞的要素之一,所以,C/N的大小,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到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 对微生物来说,每增加一定数量的体细 胞,即增加自身群体的生物量,必须按一定 的比例,从有机质中获得C和N。 如果有机质的C/N大,也就是N素不足,则微生物就要摄取土壤中的有效态N ,造成微生物与植物争夺有效N的现象。 所谓施入未腐熟的有机物“烧苗”,并非真的是土壤温度过高,而是微生物占用了大量的有效N,而使土壤速效N供应不足。 虽然, 这部分N最后还会释放出来,但已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 鲜嫩的植物遗体或豆科植物的C/N为20~30 : 1,禾本科的秸秆可达80 : 1,其他有机物料为40 : 1左右。 微生物每消耗25~30份的碳,需要1份氮。如果施入的有机物C/N高于25~30 : 1,则有可能产生微生物与植物争氮的现象。 表 2-3 一些有机物料碳氮含量及C/N 为了加速植物残体分解,防止作物缺氮,在施用秸秆时,要施用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以避免或减轻烧苗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有机物料的C/N如何,在被翻入土壤后,经过相当的时间,其C/N都会稳定于一定的数值,也就是在分解的过程中,损失掉相当一部分的碳,缩小了C/N。 第四节 土壤腐殖质 的形成 腐殖化过程 ( Humification )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由微生物和酶推动的生物化学过程,也可能包含一些纯化学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的详细情况现还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形成原始材料 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通过微生物作用,有些成分被矿化,彻底分解掉了。另一些成分,由于结构稳定,往往只是部分降解,而保留原来结构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