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土壤有机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解作用的意义 分解产生: CO2、CH4等温室气体,前者占绝对优势。 CO2释放速率: 衡量有机质分解强度与生物活动强度的指标; 有机质补充养分的途径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三)各种物质矿化作用 1.糖类有机物质矿化: 多糖 单糖 CO2+H2O+heat(多) 好气条件下 有机酸+heat(少) 半嫌气条件 CH4、H2、H2S+heat(极少)嫌气 水解酶作用 己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生物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4~5千卡热/克有机物) 2.含氮物质的分解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NH3 硝酸根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 (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条件下 思考题:旱地和水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3.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正磷酸盐H2PO4-、HPO4-2、PO4+3、 正硫酸盐 HSO4-、SO4-2 好气条件 偏磷酸盐和次磷酸盐H3PO3、 H3PO2 、H3P 正硫酸盐 H2S (黑根、毒害) 嫌气条件 (三)矿化率(mineralization rate): 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一般土壤年矿化率为1%左右。 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 1.温度: 在0~3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每上升10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10倍。温度高于45 ℃和低于0 ℃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高于50 ℃就是纯氧化反应。 (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什么低于北方土壤?) 冻土效应(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2.水分(通气性): 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和通气条件。 如果适度湿润且通气良好,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进行着好气分解,分解速度快,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少,养料释放多,不会产生有毒物质。 如果湿度过大,水分堵塞了土壤孔隙,使通气状况受阻,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分解慢,不彻底,有中间产物累积,释放还原性气体,产生环境效应,也影响植物生长。 水田不宜提倡秸秆还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增产。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3.pH: 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 新鲜程度、细碎程度, 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C/N比: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土壤的C/N: 8:1~15:1 中间值为10:1~12:1。在同一气候条件下,C/N变化较小。气温相同时,干旱气候条件下的C/N比湿润地带低;降雨量相同时,暖温地带土壤C/N比寒冷地土壤低。底层土壤C/N比表层土壤低。 植物的C/N比:豆科植物20:1~30:1。作物秸秆为80:1~100:1 微生物的C/N比:4:1~9:1 微生物自身的细胞需要吸收1份氮和5份碳,同时需要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即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C/N约为25:1。 小于此值N素充足,大于此值N素不足。 C/N比意义: 1.具有较高C/N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会引起微生物与植物争氮现象。C/N比作为秸秆还田的重要技术参数需要考虑。 2.不同土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C/N比。 土壤碳的保持决定于土壤氮的水平。有机体的含氮量越大,则有机碳累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C/N不仅与土壤氮的有效性有关,而且也跟土壤有机质的保持有关。在耕作土壤管理中,两方面都需要考虑。 氮因素(nitrogen factor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