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中国人群胃癌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水平影响荟萃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中国人群胃癌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水平影响荟萃分析
[摘要] 目的 评价胃癌术后对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营养状况。 方法 检索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有关中国人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9篇研究。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术后血清白蛋白的加权均数差(WMD)为1.72,95% CI[0.80,2.63],P = 0.0002;术后血清转铁蛋白的加权均数差(WMD)为0.13,95% CI[0.05,0.22],P = 0.002;术后血红蛋白加权均数差(WMD)为6.59,95% CI[5.56,7.61],P 0.0001。 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后血清营养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肠外营养,提示肠内营养是胃癌术后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关键词] 肠内营养;肠外营养;Meta分析;胃癌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11-04
胃癌患者术前及围手术期贫血及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70%~80%[1],传统术后早期营养以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或全胃肠道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为主要途径,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通过口、鼻胃肠管及造瘘管提供营养物质至胃肠内,更加符合消化及吸收的正常生理状态,特别是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postopetative enteral nutrition,EEN)在临床营养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国内邱家学等[2]学者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行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住院天数较短。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综合国内外发表的中国人群相关随机对照试验(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进行荟萃分析,评价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营养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已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关于比较中国人群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血清蛋白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1.2 资料检索
由于国内外在肠内、肠外营养制剂上的配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别,本研究检索限于2011年6月前公开发表的中文及英文中有关中国人群的相关文献。检索以下电子数据库:①中文: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KNI;②英文:ISI Web of Knowledge、MD Consult、Ovid、PubMed及相关链接文献,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CCTR)。中文检索词包括: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胃癌、外科、中国人群。英文检索词包括:Enteral nutrition、Parenteral nutrition、Gastric cancer、Chinese study。根据检索结果检索全文。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术前确诊胃癌并接受胃癌根治性手术的中国人群患者;③试验组术后早期(术后24 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支持;④初始状态(术前1 d)及术后稳定期(术后7、8、9 d)外周静脉血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排除标准:①非随机对照试验或伪随机对照试验;②患者因患有胃良性疾病、胃良性肿瘤、其他类型胃恶性肿瘤(非胃癌)而需手术;③研究目的不是比较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效果以及动物试验和细胞实验;④重复发表;⑤无文献发表;⑥未提供足够数据;⑦统计学分析违反处理意向原则(intention to treat,ITT)。
1.3 资料提取
按事先制定的资料摘录表内容提取临床效应数据作为观察指标。信息包括:①患者资料:性别、年龄;②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的配置及使用方式,肠外营养的配置;③营养效果评估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初始状态(术前1 d)及术后稳定期(术后7、8、9 d)外周静脉血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合并统计量。对于未提供均数和标准差的连续变量资料,以中位数代替。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间无异质性(P 0.05,I2≤50%)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