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第16讲+Word版含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2)进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3)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①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②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示总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苏联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
(1)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表现
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特别提示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1)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速: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
(3)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4)各种矛盾凸显: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政策
(1)不结盟运动: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不结盟”是不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2)不结盟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无敌国式外交战略,它强调不与美、苏两个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也反对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盟友。
考点一 欧洲走向联合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2)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