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孔子关于君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发布:2018-08-30约4.3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关于君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君子的品格、君子之德、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的处世态度等论述,阐发孔子君子之道。以及君子人格化理论,对于现实人们的道德修养、基于人性的现代管理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仁义;思想;管理;人格化   0 引言   “君子”是孔子作为培养人的人格准则,在《论语》一书主要论述其品格、做事的原则、风格、态度、以及其精神追求,阐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1 孔子的君子之道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8次,可以说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不厌其烦地对他的学生们讲君子是怎样的,小人又是怎样的,君子小人两相分别,彰显君子品格,孔子提及“君子”一词,仅次于仁(109处),远多于礼(75次),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有19处。   孔子显然是希望弟子们能把君子的准则作为自己的准则,把自己培养、塑造成一名真正的君子。因此,《论语》就是在讲述“君子”之道的一本书,深刻领会孔子“君子”之道理论内涵,我们就真正把握了《论语》这本书的精髓。本人尝试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1.1 君子的品格   孔子认为君子是有理想有人格的化身,君子的反面是小人,通过与小人对比,突显君子品质。他们在意见的表达 ,逆境中对其本真的固守,对待事物原则的坚持,做事的风格与准则各有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篇)君子对于某个人的意见该赞同,该反对时反对,有自己的看法;而小人都一味赞同,没有对错之分,针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没有自己的观点   君子坚持原则,不因他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自身看法,失去自我;小人则结党营私,无原则,无立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十章)   君子依靠自己能力做事,不成功时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怪罪他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章)   君子以义为本,只思虑此事当做不当做,无私无欲;成人之美,锦上添花,乐于助人;因他人成功而愉悦,不嫉贤妒能,?是善于帮助他人;小人则以利为先,处处以利为唯一标准,计较个人得失;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九章)   1.2 君子之德―仁、知、勇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仁、知、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会不被人理解,而君子不会因他人的不理解而沮丧和困惑,悲伤而痛苦,难过而失去理智。所以君子不但是一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也。”(《论语.学而》)   君子仁义为先,智者天下。两者区别在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以仁义取天下,且勇与为天下,仁义为本,勇为用,有勇而无义,不可为君子,所以君子仁义为上,有勇而无义为祸天下,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祸社会而为盗贼。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是也。   1.3 子笃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因为君子所追求的事业是正义而伟大的事业,顺应民意和潮流,开始时力量总是很弱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君子在处于极端穷困条件下,还能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坚持自己的追求。君子固穷,并非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其穷而弥坚,固守本性。而小人则做不到上述种种,守不住本心,把持不住而会乱其性。   而且还将其当作磨练其心智而的必经过程,君子不但能守住本性,而且在其身处贫穷,困境,逆境时,也能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君子之学,非为通液。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论语.卫灵公》)君子之乐也。   1.4 君子的精神追求―仁义   君子是孔子的自身人格的化身。君子以仁义为担当,强调中庸之道,仁者,爱人。仁,人也。故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求仁而得仁,求义得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又 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君子做事准则是义,即其价值取向,但求行为本身正当与否而不是其他。“君子之于天下也,天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也不否认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认为这是正当之举,不是不义的行为。孔子曰:“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土,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一吾所好。”(《论语.述而》)   当然,如果违背义的行为,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是不义的行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