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平民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文化知识和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用“文、行、忠、信”四科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他运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他主张尊师重教、教学相长;他强调乐学,反对死读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重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扣其两端、举一反三”等等教学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业的发展,“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1]特别是他在教学方法上的独特见解更是光照千古、垂范后世。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其本质是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2]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有它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言传身教,树立师德典范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如他一再强调只有正己方能正人,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些话集中说明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以及正己的重要性。孔子还指出了正己的办法,要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思想认识,教给学生真知。另外他还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到“学而不厌”,要不断地学习,不耻下问,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虚心好学,“温故而知新”才可“为师矣”,才能成为品德高尚、思想纯正、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曾经从师于师襄、老聘、郯子、长弘,态度谦虚有礼。正是因为孔子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深深地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在他的弟子中,有不少学生才能突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出色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厦等。孔子的言传身教,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与敬重。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孔子的言传身教,为广大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就会在思想行为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也是最有力的说服教育。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育学》也告诉我们,“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行为准则、价值定向、性格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的重要地位,更需德才兼
备、言传身教的教师。
二.因材施教,善于突出优势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文化知识和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但因学生的资质而各有侧重,这就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讲些浅显易懂的知识,也就是必须因材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两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的答复却不一样,原因在于两个学生的思想性格不同。《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对“仁”的答复对不同的学生答案就有所不同,其中写道: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怒,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纫。”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从中不难看出,孔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思想情况的不同,给以有针对性的回答。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