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管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管窥
【摘 要】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万世师表之称。孔子生逢春秋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周游列国。在漫长的讲学生涯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丰硕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们华夏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孔子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活动,总结先人思想、经验中。他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窥其冰山一角,结合2010年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汲取其中优秀的教育思想指导现在的教学活动,为新时期的教育提高不竭之源。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万世师表之称。孔子生逢春秋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周游列??。在漫长的讲学生涯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丰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们华夏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孔子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活动,总结先人思想和经验。他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汲取其中优秀的教育思想指导现代的教学活动,为新时期的教育提高不竭之源。
(一)“有教无类”
梁启超曾说:任何思想都是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如果我们不了解体察过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我们都不能寻找到其思想的根本源头。为此,我们分析研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必须追溯到其历史环境和社会的大背景。
春秋时期,外部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诸侯国内部则是贵族阶层之间相互夺取政治统治权的内战,连年不断,礼崩乐坏。《春秋》中记载:242年,各诸侯国之间军事行动达483次,平均一年就有两次战争,贵族所关心的是维护其统治地位,并尽最大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剥削范围。与此同时,靡靡之风盛行,上层社会注重奢侈享受,尽情的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更无暇顾及长远利益的教育。学习会促使人的才智德行的进步,不学则会使人才智德行日渐萎靡堕落,社会从而走向衰亡,国家走向衰败。春秋时期“学在官府”,贵族子弟是官学的主要教育对象,如果贵族不想学习,认为学习是不必要,那么官学的衰落也就成了必然。《毛诗.政风.子衿》曾记载:郑国逐渐衰败混乱不注重管理学校,学者四处分散,或去或留,而留下的士抱怨那些流散各地的士大夫造成了学校的混乱,而没看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也就是了对后来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历史现状的描述。同时“学在四夷”打破了贵族长期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教育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民间,从而一个适应新经济,新政治需要的新教育组织形式――私学开始兴起。孔子的“有教无类”,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有教无类”源于《论语.卫灵公》,对该句的理解素来颇有争议。后人马融《论语注》中解释道:“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意思就是人贵在教育,没有优劣之分。可见,他们把“教”理解为“资教”或“见教”。而对“类”字,历代的智者贤达则看法不一,各抒己见。我们从孔夫子一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对“无类”的教学实践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广收门徒
《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悔焉”,其意思是:只要是诚心诚意的向我请教问题的,不分贫富贵贱和地域的差别,我都会给他的热心教诲。孔子的“有教无类”主要是针对当时“学在官府”的现状提出的,他积极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贫困的子渊,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仲由;也有出生在商业世家的子贡;当然也不乏出身于贵族的敬叔和宋国的司马牛等人。那时就有人对孔子门徒冗杂表示不理解,产生各种疑惑。譬如在《尚书大传?略说》中记录了相关的一段对话,南郭惠子询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道:“贤能的人端正本身的品行以等待远方求教之士,愿意来的不拒绝,想要离去的不阻止。就像技术高超,品德高尚的医生门下病人多,良工之人弯木是一个道理,所以夫子学生较混杂。”弟子品格混乱,皆能兼收并蓄,并教之成才,这说明孔子胸怀宽广、教育技巧的高明善化。
(2)施教于君
在魏国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王肃的《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哀公向孔老夫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夫子解答说:“上天存在的意义就是努力不懈地化苍生万物,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努力不懈地处理国家政治事务,大地存在的意义即为快速地让树木生长。政治,就像土蜂把螟蛉的孩子变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迅速,普及教化就会很快取得成效,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得到人才。而培养人才则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核心。仁,是指人与人彼此之间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