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讲 比较文学.ppt

发布:2019-12-22约4.35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达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 季羡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们的视野就受到限制,思路就容易僵化。只有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摆在一起,加以观察,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钱钟书: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 。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有自己本体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 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之日起,学界对上述问题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但是,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比较文学仍然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讲 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先看几个实例: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 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 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 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作出比较。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以此作为可比性。联系各自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生活经历,比较他们创作中社会责任感的同和异,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的人格个性,强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比较文学文论文。 例三:《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可笑,作品中作为戏剧角色,有许多笑料。这两个形象能否比? 方平先生曾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进行比较。 人类审美创造的特殊形态: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可比性的把握,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的关键。 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不具可比性,而一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一个特定角度下却具备了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怎么把握“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的基本要求 1、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内在关系。是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 3、文学关系。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 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始终是明确而确定的、一致的。 比较思维与“有意识比较思维” 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 不难设想,人类祖先在求得自己生存空间的漫长艰辛岁月中,自然地产生了比较思维。他们在成功中比较尝试,在失败中比较思索,又在成功与失败中比较总结。 人生存于“关系”中。黑格尔说:“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 比较思维的发展与“比较学” 随着人类的开化、进步、文明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单向到多向,从线性直线运动到复线曲线发展的变化渲进。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波斯奈特“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是十九世纪的辉煌成果” 。 当人类文明跨入19世纪的门槛,人们的心胸和眼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