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ppt

发布:2016-12-24约3.91万字共3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比较文学概论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概念 第一节 界定 1829年法国人维尔曼 19世纪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了“comparative literature”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受到指责的原因: 1、对于西方语言系统而言,“比较”一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形态 2、“文学”本来的涵义广泛,但是现代意义狭窄 中国比较文学的概念来自于1931年的傅东华的翻译,但是因为中文的“比较”偏重动作性,文学在字面上又没有“研究”的含义,因此更加容易产生歧义。 比较文学的“文学”单单指的是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所以首先明确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用来分辨事物的真伪优劣,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普遍方法,但是比较的方法并非比较文学的本质 “比较文学是超过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相关的概念 民族文学:多民族国家中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所遵循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概念划分的文学 总体文学:又称为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世界文学:各民族文学通过世界范围的接触进入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有两层含义 理想的人类文学和文学研究 文学经典,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举例 法国人研究卢梭的爱情小说 理查生对卢梭的影响 理查生和卢梭影响下的欧洲爱情小说 第二节 学科特色 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界限的文学之间的异同、高低的比较,涉及到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之间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强调的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跨界性 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包容性 开放性 可以打破时间(于连和高加林、但丁和屈原)、打破空间(莫言和大江健三郎)、打破体裁(《玩偶之家》和《伤逝》)、打破价值(巴尔扎克和果戈理,安娜和杜十娘) 第三节 史前史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在“古今之争”中,夏尔.贝洛 “重今派”宣称“面对古人,不对之屈膝”,古人“同我一样也是人”,而布瓦洛、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崇古派”则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双方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反驳对方的观点。“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冲突,“重今派”与“崇古派”的争论,中心问题是模仿还是独创的问题。双方在论辩中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有莱辛的《汉堡剧评》,有伏尔泰根据中国的《赵氏孤儿》改写的《中国孤儿》,有狄德罗的《理查逊颂》把英国的理查逊与法国的拉辛相比较。 德国的歌德。他对当时各国文学之间交流的现象发出了高瞻远瞩的预言:“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19世纪浪漫主义阶段: 被梵.第根誉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的斯达尔夫人。她的《论文学》、《论德意志》对后来法国的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浪漫主义作家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而且对一些经典人物比如“唐璜”的流传、假借和变形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一部分成为后来比较文学的“渊源学”和“主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在拉辛、莎士比亚等的比较中批驳古典主义,鼓吹司汤达式的“浪漫主义”,并初步确立了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原则。 第四节 学科史 第五节比较文学内部体系 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所说的影响是一个民族文学演变的过程中,或一个作家或一个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的发展过去中是无法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通过消化、吸收,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中,参与了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成为它的一部分。影响研究就是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规律。 影响研究举例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卫茂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