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教学大纲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学分: 2
总课时: 32
课程性质:任选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硕士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生物修复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种治理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的新技术。本课程围绕生物修复技术,主要讲授生物修复的基本特点及其理论基础,即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及其毒理效应、污染物对生物降解的作用、环境因子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等;同时涉及到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一般问题,包括微生物调控、环境现场调查和评价、可处理性研究、修复工作程序和评估、原位生物修复和易位生物修复技术;课堂讨论生物修复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要求掌握生物修复的概念、类型、原理与特点,熟悉生物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第二章 生物修复的机理
要求掌握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有机及重金属污染的机理,熟悉水体和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影响生物修复的受体特性
要求掌握受体的理化、水文、地质、地貌等特性对生物修复过程和修复效果的影响,熟悉土壤结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及酸碱度等因素对生物修复土壤的影响,了解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污染的特点。
第四章 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
要求掌握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了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预测技术;掌握污染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与其生物可利用性的关系及对生物修复有机污染效果的影响;熟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附着性对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
第五章 影响生物修复的环境条件
要求掌握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酸碱度、营养物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熟悉环境因素对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了解生物间尤其是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生物修复的影响。
第六章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要求掌握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工艺与技术,熟悉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污染土壤原位植物修复技术和基本工艺,了解污染土壤异位生物修复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第七章 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要求掌握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原理和过程,熟悉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工艺和技术,熟悉植物在修复大气粉尘和二氧化硫中的作用,了解利用微藻修复大气二氧化碳污染并生产生物质能的现状与进展。
第八章 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要求了解深水曝气和添加适当的营养物对湖泊富营养微生物修复的意义,了解污染湖泊修复的生物操纵概念,掌握水生植被修复的优化设计原则和工程处理技术,熟悉内源污染物底泥的清淤技术。
第九章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要求掌握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的类型,熟悉河水土地渗滤修复、水生生态修复和湿生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与及应用;熟悉微污染饮用水源的生物修复技术。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
内 容
总参考时数
1
绪论
2
2
生物修复的机理
2
3
影响生物修复的受体特性
2
4
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
2
5
影响生物修复的环境条件
2
6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6
7
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4
8
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6
9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6
合 计
=SUM(ABOVE) 32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总评成绩:平时占30% ,课程论文占70% 。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玉成 编著,《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
[1]、沈德中 编著,《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周启星,等编著,《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
八、其它说明
执笔人: 夏会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