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宏观经济学复习题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
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只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流动性偏好陷阱:指利率极低、货币的投机需求无穷大时的货币需求状况。此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不会再去购买债券,而是保留在手中。
货币的投资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此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它根源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是利率的减函数。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或赤字):也称为结构性预算盈余(或赤字),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
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充分就业量:指劳动市场均衡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等时的就业量。
实际工资:指名义工资和一般价格水平的比值。
滞涨:指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和价格水平较高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没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最先提出的,用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此后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发展称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它大致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加速数:也称加速系数,是指产量增加一定量所需要增加的净投资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
资本—产量比率: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或者资本量与产量之比。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或者说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的黄金率:若使稳态人均消费量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索洛余量: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这种衡量指标称为索洛余量,它指出全部要素生产率实际度量的是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全部生产变化。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BP曲线:是描述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与利率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的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表示。
二,简答及论述: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为什么要把中间产品剔除在外?如果计算了这些商品,结果会如何?
答:剔除中间产品,是为了避免GDP的重复计算。若中间产品被计算在内,则会出现严重的重复计算。为了避免重复,可用价值增加值法。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