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三_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1-19约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一、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二、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周围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小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间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定位诊断 内囊损害的定位诊断 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六)、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定位诊断 Ⅰ、解剖简介 Ⅱ、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特征 各种不自主运动(多动症) 肌张力改变 联带运动障碍 Ⅰ、解剖简介 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在侧脑室和脑岛之间,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及杏仁核。 豆状核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壳核和尾状核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它们与中脑的红核、黑质、延髓的下橄榄核以及小脑的 齿状核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临床角度统属锥体 外系。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 状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 基底节与内囊示意图 尾状核 豆状核(壳) 带状核 豆状核(苍白球) 感觉纤维 外侧裂 视放射 丘脑 眼 头 面 舌 肩 肘 腕 指 躯干 髂 膝 趾 Ⅱ、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特征 各种不自主运动(多动症): 帕金森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扭转痉挛等。 (可看作是皮质-锥体外系各种联系中断后的释放现象) 肌张力改变: 如强直性增高(震颤麻痹)或降低(舞蹈症)或高低交替出现 (手足徐动症等)。 联带运动障碍: 减少见于震颤麻痹患者行走时双臂摆动消失; 增多见于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如握拳时颜面、躯干肌肉同时收缩。 锥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增高或多变。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 出现肌阵挛。 (七)、内囊损害的定位诊断 Ⅰ、解剖简介(略) Ⅱ、内囊损害的特征 1、内囊全部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偏身感觉缺失和病灶对侧视野的同向偏肓。 2、内囊不完全损害时症状较局限。累及膝部和后肢前部时仅有面 舌及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轻或无;累及后肢后部,则感 觉障碍严重,出现另一种“三偏”综合征,即偏身感觉消失,偏 肓和偏身共济失调(肌肉关节深感觉丧失),偏瘫很轻。 3、两侧内囊损害则出现假性球麻痹和强哭强笑。 4、因内囊与丘脑和基底节很接近,常可并发丘脑和基底节症状。 (八)、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Ⅰ、解剖简介 (一)、背外侧面的沟、裂和回 (二)、内侧面和底面的沟和回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Ⅱ、大脑损害的特征   (一)、额叶   (二)、顶叶    (三)、颞叶 (四)、枕叶 (五)、边缘系统 Ⅰ、解剖简介 大脑 (cerebrum) 三面 背外侧面 内侧面 底面 四极 额极 颞极 枕极 岛极 五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边缘叶 大脑外侧面简图 边缘叶:由扣带回、扣带回峡、海马钩、海马、齿状回 、胼胝体下区及终板旁回组成,在脑干周围共同组成一个环形边缘。 (一)、背外侧面的沟、裂和回 额叶: 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额下回下方形成岛盖区分为眶回、三角部和盖部; 在主侧半球,三角部和盖部合称Broca区; 在大脑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伸部分称旁中央小叶。 顶叶:中央后回、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