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9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人法心肺复苏之标 准 操 作 流 程(依据最新的CPR’2010国际指南) 一、“生存链”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唯一途径 “及早” 呼救并到达(E1) “及早” 徒手CPR(E2) “及早” 电击除颤(E3) “及早” 高级生命支持(E4) “及早” 复苏后监护治疗(E5)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生存之链条” 二、心肺复苏的方法——三阶段CABD四步法 根据CPR’2010国际指南(刚于2010年10月18日用中英文同步向全世界正式公布),心肺复苏的标准步骤和方法,高度概括起来就是 三 个“ABCD”,称为“三阶段CABD四步法”,即“CABD”渐进式地重复三次: CPR’2010国际新指南规定: C Circulation 胸外心脏按压30次 A Airway 然后才用徒手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器械或徒口人工呼吸2次 D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注意:在胸外按压之前仍然是先判断----A即Assessment,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或/和意识丧失,必须首先检查他的神志、呼吸和心跳,在10秒钟内快速完成! BLS步骤改为CABD的理由 尽管CPR’2005国际指南强调了高质量胸外按压的重要性,但2005 年以后发表的研究表明:(1)在实施新指南以后心肺复苏质量虽有改善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2)各个急救系统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3)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看见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 2010国际新指南作出一些更改建议,最大的修改之处就是将成人及儿童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不包括新生儿),从过去的A-B-C-D(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击除颤),更新为 C-A-B-D(首先做胸外按压)。 第一个理由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心搏骤停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当中,发现心脏停搏的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且初始心律往往是心室纤颤(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对于抢救这些患者来说,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心脏按压和早期电击除颤。 但在原A-B-C-D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准备并装配面罩-球囊的过程中,胸外按压注定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D 程序后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也能尽量地缩短通气延误的时间(也就是说,当第一施救者做首轮 30 次胸外按压的时候,另一施救者可以同时开放气道和准备人工呼吸;如果为婴儿或儿童进行复苏,延误时间则会更短)。 大量证据证明,延误或者中断胸外按压将明显降低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而过度通气会加重中枢神经损害,说明心脏按压比人工通气更为重要,应该避免过度通气,因此新指南提出六个更改要求: 先“压”后“吹”(第一步就是按压) 多“压”少“吹”(比例仍为30︰2) 快“压”慢“吹”(按压频率至少100 次/分、而人工呼吸只需8~10次/分,两者之间比较相差了十多倍) 急“压”缓“吹”(每次按压用时不得超过0.6秒,而人工通气每次至少持续 1秒钟、直到患者胸部被吹抬起为止) 重“压”轻“吹”(胸外按压幅度至少为5cm、要求每次用力压出患者颈动脉搏动,而人工潮气量小于10ml/kg) 只“压”不“吹”(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 Hands-Only CPR,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而不用做人工呼吸,当然医护专业人员必须按30︰2交替做) 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实施,而开放气道并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面罩-气囊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首轮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的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的人工血液循环支持。 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六大指标 按压部位与手势、姿势必须正确 快速按压: 频率 >100次/分 用力按压: 下陷幅度至少 5 cm 持续不断按压:中断时间最好不超过5秒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应充分放松 避免过度通气: 多压少吹、重压轻吹、 快压慢吹、急压缓吹、先压后吹甚至不吹 基础生命支持C-A-B-D 四步程序全部实施完毕,并且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已经按 30︰2的周期反复轮回五圈以后(大约需要2分钟时间),应该暂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