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塞中学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办公室 课题 辛劳的蚂蚁 课时 1课时 中心发言人 出席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 教学重点 赏析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并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本文与《蚂蚁》一文幽默语言的不同特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马克?吐温“冀有所悟,以迁于善”的讽喻主旨。
三:学教步骤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掠取( ) 揪住( ) 拽上来( ) 浏览( ) 卸下( ) 试汗( ) 下颚( ) 践踏( ) 推搡( ) 诱导( ) 蚱蜢( )顶巅( ) 镳( )
2. 选择上面词语中的至少五个词,写成一段话。
3.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 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以讽刺幽默见长。世界著名的 小说巨匠,作品有 , 等。
4.课前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与《蚂蚁》一文的寓旨有何区别?进而思考两位作者对待生活态度的异同。
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理解概括,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作者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目标1)
2.再读,理解感悟,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目标2)
3. 本文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描写,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目标3)
拓展提升
1. 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难点)
2.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著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重点)
四:当堂训练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辨别? 巧妙绝伦? 别出心裁
B. 隔漠? 心旷神怡? 千锤百练
C. 威胁? 出奇致胜? 相题并论
D. 造诣? 殉私舞弊? 记忆尤新
2. 在下列提供的词语中选正确的填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
(1)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 )。
(2)一般的蚂蚁都属( )。
(3)蚂蚁“不知道它的穴在那里”。离开三尺远,它就( )。
(4)蚂蚁“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好吃的,什么东西是不好吃的”。这说明它是( )。
欺世盗名之徒 狡猾的昆虫 些微理性 生机 找不到它 不大放心 愚蠢无知的 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3.仿照课文写法,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种动物,要求抓住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张家塞中学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办公室 课题 走向虫子 课时 1课时 中心发言人 出席教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 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 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学教步骤
预习检测
1.掌握以下词语,能准确注音释义:(目标1)
蜣螂(qiāng)??铲(chǎn)?? 喘(chuǎn)? 土坷拉(kē)? 轱辘(gūlù) 骨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