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历史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 历史学;第一节 历史与历史学(一)历史的三层含义;1、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2、对过去的事的记载;3、人的历史认识。;;(二)史料;;;兵马俑;;;;;;;;;;;;史实的建立,有赖于史料 ;二、历史学 ;1、客观与主观?;人们通常认为,「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每一代人实际经历的生活本身。然而,正如人不照镜子就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一样,所谓客观的历史注定要在传说或文字记载中才能呈现出自己的形象。这样,故事、文献记载和遗存就成了过去实际生活的镜子。 ;当然,有一部分「史实」是确定无疑的,例如「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然而,甚么原因使刘邦能战胜项羽,项羽的失败有甚么样的后果等等,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总有不同的理解。历史并不是对过去的事情的忠实记录,而是按照各种各样的理解写出来的。 ;作为流传物的历史改写着人们假定的「客观历史」,正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歪曲了事物的本来形象。所以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的任务似乎是要找回所有失落的碎片,从而使破镜重圆。然而,由于某些碎片已经被自然时间之神永远吞噬了,历史学家只好对着这面残缺不全的镜子说:它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你看到什么?;你看到什么?;每一位记述故事者都是依据某种价值尺度来选择值得叙述的事情的。只有经过选择,历史事实才会向我们诉说某种道理,才对我们有意义。司马迁阐述《史记》的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一家之言」就是作者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记载史实,并让这些史实说出一定的道理。 ;;《东周列国》:“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夷皋于桃园。” (董狐 )“是是非非,号为信史。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
《左传》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允朝。”
;《论语·子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春秋》将明善恶,寓褒贬作为历史的首要目的,对于同样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为尊者讳、亲者讳、为贤者讳”;历史的文学化倾向
《左传》宣公二年(前607)的那条记载,晋灵公对赵盾怀很在心后,派了一名刺客前去刺杀……
;历史的泛政治化倾向
《资治通鉴》
“鉴前人之兴衰,写当今之得失”;人总有一种要看到事情「本来面目」的渴望:研究历史的人常说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在讨论一个作品时也总想抓住作者的「本来意图」。人们相信,正确的理解就是发现这些「本来面目」或「本来意图」。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2、科学与艺术 ?;;;;;;三国人物病症大全 ;3、史学的分科;4、中国史书的体裁;第二节 历史的价值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第四节 实现了重要变革的现代历史学 ;16世纪以前的历史学家: 局部、偏见、宗教意识;(一)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三)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充满希望;历史名著;;;;思考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