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炎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8-11-05约2.49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疼痛、饱胀、反酸、恶心(缺乏特异性) 诊断 胃镜+组织病理 1. 胃镜与组织学符合率不高 2. 症状严重程度与胃镜下及组织学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3. 病因诊断 HP检测 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 HP的检测 1.C13或C14呼气试验,最简便,准确率高 2.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镜时同时进行,快速 3.病理组织切片 检测时机:停用抗生素1个月以上,停用制酸药2周以上 治疗 1.无症状者及无活动性炎症,可不予药物治疗 2.抗HP治疗 3.对症治疗:制酸,保护粘膜,促动力等 4.患者教育:建立规律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少吃刺激性食物(粗糙、辛辣、浓烈)、熏制及腌制食品。 .. .. .. .. .. .. .. .. .. .. .. .. ..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急、慢性胃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陈运新 功能性消化不良 定义 消化不良:餐后上腹部饱胀和早饱感或上腹疼痛、不适感的一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不适,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需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胃肠动力障碍:排空延迟、运动不协调 近端胃的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 内脏感觉过敏 胃酸:虽然胃酸分泌正常,但抑酸有效 精神和社会因素:焦虑、抑郁。 诊断 罗马Ⅲ诊断标准 1. 下列症状至少1项: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2.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 3. 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两个亚型: 1. 上腹痛综合征:上腹痛和(或)上腹烧灼感 2. 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早饱 鉴别诊断 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各种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贲门失弛缓等。慢性胃炎(不伴严重糜烂者)不在此列 肝胆、胰腺疾病 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的上消化道症状,如糖尿病、尿毒症、SLE等。 药物副反应 其它功能性胃肠病:GERD、IBS等。 器质性疾病的报警征象 1.45岁 2.近期出现的症状或症状性质改变 3.消瘦、贫血、呕血、黑便 4.吞咽困难,腹部包块,黄疸 5.其它系统症状、体征 育龄妇女需排除妊娠:讯问末次月经 治疗 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1. 解除顾虑 2. 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和可引起不适的食物 3. 抑制胃酸药物(PPI、H2受体阻滞剂)用于上腹痛综合征者。 4. 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用于餐 后不适综合征患者 5. 消化酶制剂 6.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黛力新等 7. 中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六味能消胶囊等。 胃炎 定义 各种病因导致的胃粘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概念很广,不可狭义地等同于细菌性炎症。 急性胃炎 急性损伤因素 急性起病 病因 外源性因素(攻击因子增强) 1. 药物:NSAID类药物、激素、氯化钾 2. 酒精:大量饮酒 3. 细菌性:沙门氏菌、嗜盐菌、葡萄球菌,Hp 4. 其化:异物、胃石、放疗、腐蚀物 病因 内源性因素:(保护屏障削弱) 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精神紧张,导 致胃粘膜微循环障碍、缺氧、粘液分泌减少。 局部血供缺乏:供应血管的血栓、栓塞,门脉高压等 临床表现 症状: 1.急起的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严重的可出现呕血、黑便、休克 3.细菌性的可出现发热、腹泻。 体征:上腹压痛是最常见体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 1.急起症状+病因 应想到急性胃炎 2.与下列疾病: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胆囊炎、消化道穿孔、心肌梗塞 治疗 1.禁食、补液 症状改善后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 2.去除病因:停止饮酒,NSAIS药物 有不洁饮食,伴发热腹泻,考虑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 头孢菌素、氟喹诺酮、氨基糖式类 Hp感染:根除Hp 3. 对症处理 反酸、腹痛、出血——制酸 恶心、呕吐为主——胃复安、多潘立酮 痉挛性疼痛为主——解痉药(654-2、屈维他林) 慢性胃炎 慢性炎症: 1.组织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 2.内镜下:颗粒状增殖、粘膜色泽不均 分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胃体,自身免疫有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