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表外业务管理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研究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实践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的理论研究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发展趋势
第一节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表外业务是指能对银行产生收入,但按通行会计准则并不计入资产负债表而仅可能出现于会计报表附注,或虽不直接形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但能改变银行损益状况的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标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及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中间业务的概念:在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即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的各类金融服务,从中赚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活动。
联系:两者都是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业务,而且都是以接受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活动。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1. 业务风险不同(二者最主要的区别)
中间业务是银行以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的,其较少动用或不动用自己的资金,虽然业务经营中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风险程度明显低于信用业务;而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能以某种形式垫付资金,从而形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其风险度较大。
2. 中间人的身份不同
在中间业务中,如支付结算、信托、代理等业务,银行都是以交易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身份接受委托,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而表外业务在业务发展时,可能发生银行中间人角色的移位,成为交易的直接当事人,如贷款承诺,在银行与客户签订协议时无信贷行为发生,但是一旦具备协议所列的某项具体贷款条件,银行就必须履行贷款责任。
3. 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
表外业务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与国际业务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而我国银行业长期使用的中间业务大部分是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伴而生的。
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
应对竞争
银行一直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但随着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挑战,银行不得不缩小存贷款利差以保持市场份额,导致盈利水平下降。必须开发新型业务模型。
风险管理
汇率和利率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需要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面临的利率风险敞口和外汇风险敞口进行全局性和局部的套期保值。
规避管制
巴塞尔委员会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银行不能盲目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表外业务对资本要求较低且能带来盈利。
表外业务的分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将表外业务分为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类等三种类型。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1.担保类业务
保函:是银行应委托人(通常是债务人)的要求作为担保人向受益人(通常为债权人)作出的书面有条件保证的文件,若对受益人负首要责任的委托人违约、拒付债务或发生失误,担保银行保证履行委托人的责任。
信用保函 投标保函
按作用 按用途 履约保函
融资保函 还款保函
商业信用证:是指进口商请求当地银行开出的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
备用信用证:是开证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对申请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种义务的凭证。
可撤销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
不可撤销备用信用证
票据承兑:一旦由银行承兑,承兑行就有义务在规定日期支付规定的金额。
2.承诺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