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ppt.ppt

发布:2017-11-04约9.38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因素 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如表: 油黏度低,介质均匀,那么只有E和Nca是重要的;对于黏度高的油,I的重要性增强,对于非均质岩石,H也是重要的。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与润湿性息息相关。 参数 E Nca I H 临界范围 水湿 混合润湿 油田范围 实验室范围 〉0.01 〉1 0.01 0.01-10 〉10-5 〉10-8 10-6 10-8-10-5 〉4152 〉74 105 106 〉0.2 〉0.02 0.01-1 0.01-10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因素 结论: 实验室非稳态相对渗透率实验,理想上应该在关键流动参数的数值与油田数值相符合的条件下进行,实际上,这在实验室是不可能实现的。退其次,最好也要在非临界范围内进行。对于轻油的均匀水湿或油湿岩石这是容易实现的,应遵守Rapoport的标配准则。 对于黏度比较大和非均质,混合润湿性岩石,高流速的Rapoport原则就不适合了。非稳态实验应在油田速度下进行。毛细管作用和指进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矛盾,才是正确的方法。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因素 基于黏度比对相对渗透率影响不大的假设,为了照顾毛细管作用和粘性指进的影响,以及黏度比太小得不到完整曲线的问题,所以测量时可以与油田实际黏度比不同,根据上述临界范围综合考虑,适当选择黏度比。 岩样尽量选择均质,其孔隙结构,矿物组成要有代表性 稳态与非稳态方法的比较 稳态方法确定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可得到较大的饱和度范围,直接测量饱和度,计算基于达西定律,因而具有最大的可靠性。 缺点是耗时长,成本高。 非稳态法简单、方便,用时少; 缺点是两相流饱和度小,特别对水湿岩芯、非均质岩芯和低粘度流体更为严重。 相对渗透率的测定 岩样的代表性——均质,渗透率代表油田; 保持原始润湿性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取心-钻井液侵入, 压力和温度的变化 储存-氧化、蒸发 制备-取样、清洗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钻井液引起润湿性的改变 所有油基和乳化泥浆都使水湿向油湿转变,或减弱水湿; 水基泥浆对水湿样品影响较小,但有几种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会使水湿减弱;也有某些组分(如石灰、烧碱等)会使油湿转为水湿; 只有岩盐和重晶石对润湿性无影响; 密闭取心液的影响尚无人作系统研究,但其中的CMC、酸化油对润湿性会有影响。 认为油基泥浆取心最好是错误的。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解决办法: 使用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平和钻井液 pH 接近中性(10-12),CMC改用黄孢胶。 对润湿性影响的钻井液顺序(最小可能性) (1)储层盐水或配制的储层盐水, 油藏原油(必须新鲜,防止氧化); (2)只含无机盐和膨润土的水基液(pH中性), 无添加剂的精制油; (3)由无机盐、膨润土、淀粉和聚合物组成的水基液 (平和钻井液) (4)常规水基液,低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油基液; (5)常规油基液(常规岩心分析最好)。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主要是沥青质和石蜡析出会影响润湿性,解决办法是最好在井场用稳定的油替代岩心中的油,立即恢复到油藏条件。 高压取心在冷冻时由于冰的嵌入会改变结构,破坏伊利石分布状态,使高岭石运移等;冷冻还会引起沥青质沉淀和石蜡析出,不适合测定润湿性。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避免蒸发、氧化和污染 轻质馏分损失或重质馏分沉积和氧化都会使润湿性变化,其改变方向难于判断(向油湿反向转化可能性大) 用于测定润湿性和相对渗透率的岩心应避免在井场进行详细描述,或侵入盐水中加以保护 保护方法:岩心防护套 密封法 侵入脱氧盐水或脱气原油中 带塑料内衬的岩心筒-适于疏松岩心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避免加热抽提 除去天然吸附有机质,使岩心更水湿; 除去水留下原油重质馏分,使其油湿。 切割岩心-用配制的地层盐水作切割液; 对粘土敏感岩样,用清洁矿物油作切割液。 清洗岩心- (1)无溶剂法:根据所用钻井液,分别用盐水或未氧化脱气油驱替。避免与任何溶剂接触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2)溶剂抽提法 石油醚或汽油清洗-用岩心夹持器 CCl4-会使孔隙结构发生变化 甲苯-使亲油向中性变化,清洗不干净 苯加酒精、CHCl3/甲醇、甲苯/甲醇、CHCl3/丙酮等混合溶剂-可致水湿 酸性溶剂(氯仿、乙醇、甲醇等)更有效地清洗砂岩;而碱性溶剂(二恶烷、吡啶等)更有效清洗灰岩 润湿性改变的可能性 溶剂抽提存在的问题: 热抽提会使粘土脱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