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 无线电波传播的方式及特性 微波传输 衰落及抗衰落技术 微波传输系统及应用 5.1 无线电波传播的方式及特性 5.1.1电波传播所涉及到的地球大气层 电波传播会涉及到地球大气层,地球上面的大气层的结构如图。 对流层 平流层 电离层 5.1.2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模式 电磁波在其横向平面中场值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则称为均匀平面波。为简化起见,下面只讨论均匀平面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情况。 在无边界(开放)的无限空间中,电磁波的场结构只有横电磁波TEM。 1.直射波传播 当收、发天线架设高度较高时,电波从发射天线直射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亦可称为视距传播。一般用在超短波和微波波段,主要用于微波中继通信、甚高频和超高频广播、电视、雷达等业务。直射波传播是最主要的无线电波传播方式。 2.散射波传播 这种传播主要是由于电磁波投射到大气层(如对流层)中不均匀气团上时产生散射,特别适用于无法建立微波中继站的地区,例如海岛之间或需跨越湖泊、沙漠、雪山等的地区。 3.地面反射波传播 电波经地面反射后到达接收地点的传播方式。 5.1.3.5电波传播的特性 电磁波的频段或波长不同,其传播方式和特点也不同,但有以下共同特性。 1.电磁波在均匀媒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均匀媒质中,电磁波各射线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方向不变 . 2.辐射能量的扩散与吸收——能量衰减 当电磁波离开天线后,便向四面八方扩散,随着传播距离增加,空间的电磁场就越来越弱 . 假设发射天线置于自由空间(一个没有能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无限大的真空中),若无方向性天线,辐射功率为PT瓦,则距离辐射源d米处的电场强度有效值为: 上式表明,电场/磁场强度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当电波经一段路径传播后,增加能量仍然会受到衰减,这是由于辐射能量的扩散而引起的。 3.反射与折射 当电波由一种媒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交界面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并遵守光学的折射和反射定律。 4.电波的干涉 由同一电波源所产生的电磁波,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接收点场强由不同路径的电波合成,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也称作多径效应。接收点的场强是由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合成的。 5.绕射现象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定的绕过障碍物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5.1.4传输媒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5.2.1.1费涅尔区的概念1.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惠更斯原理是,一点波源的振动可传递给邻近质点,使其成为二次波源。当点源发出球面波时,二次波源产生的波前也是球面,三次、四次··波也是如此。 图中T为发射天线,视为点源,它发出球面波。把波前分解为许多面积元,点源T在接收处R产生的场强,便是许多面积元在R处产生的场强之矢量和。尽管T与R之间有障碍物,但不能挡住所有面积元,在R处仍可收到一定的场强。 由解析几何知,球面上一动点P至两定点T、R的距离之和为常数时,此动点轨迹为椭球体。在讨论微波传播时,若该常数为: d+ 则得到的椭球面称为第一菲涅尔椭球面,式中d=|TR| 。若该常数为: 则得到第n费涅尔椭球面。若用图5-8的一系列费涅尔椭球面交截图5-7的某个波前面,则得到一系列的圆的圆环,图5-9,得第n费涅尔区。 5.2.1.2费涅尔区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由费涅尔区半径公式可知,第一费涅尔区的面积为πF21 ;第二费涅尔区的面积为: πF22- πF21 = π(√ 2 F1 )2- πF21 = πF21 第三费涅尔区的面积为: =πF21 可见个相邻费涅尔区面积相等。但它们离R的距离不相等。第一费涅尔区离R最近,在R处产生的电场E1最大,其他依次减小,近似为等差级数,考虑到相位相反,使R点的总电场强度E=1/2 E1 5.2.1.4用菲涅尔区分析平坦地面的反射 1.反射波 反射波r2=TO+OR ;直射波: r1=TR 反射波与直射波的路程差Δr=TO+OR-TR 即Δr= r2-r1 反射波与直射波的相位差为: 相位常数×Δr=2π/λ×Δr 设O点反射系数为:ρ=|ρ|e-jφ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