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评价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素养评价初探
黄小宇
一堂好的课,要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一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检验,一个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一个好的课堂评价机制将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后,对信息素养的评价却给人以无从下手的感觉。
信息技术课堂上原来是以信息技术的培养为主阵地的,因此所用的评价方法就是技能测验。一个孩子信息科技学得是否好,就看他对计算机的操作是否准确熟练。而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培养目标后,信息科技的课堂评价也应该分为多层次的,如技术评价;情感目标评价;信息获取、收集、处理的能力的评价等等。而技术的评价很好处理,可以通过技术竞赛,作品展示等进行,而对于情感目标评价及信息能力的评价却显得不那么容易。我针对这些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自评、互评机制的建立
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组内互相打分,组与组互相打分评价的形式,让每位同学了解自己的水平,使每位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离优秀作品的差距,同时开拓了视野。几次板报的作品展示后,大部分的同学都对自己原先的作品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修改,有些同学在修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例如:在教《图片的插入》一课时,一开始同学的注意力完全被五颜六色的图片吸引了,没有太多地注意技巧,使得插入的图片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只是“堆砌”。练习过程中我发现一位同学就能够把多张图片组合起来,拼成一副有意义的风景画。通过他的作品的展示,第二课时结束,三个班的同学完成的作品都不是简单的“堆砌”了,都蕴含着一定的技巧了。其中1/3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修饰,包括添加题目,字体的修饰等。这样使同学们的能力在“评一评”“比一比”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2)一种道德评价目标
在课堂上完成后,对以后学习中碰到类似问题,学生处理形式的观察。例如: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特别是我采取了课堂上对评比出的优胜奖奖励小红星后,我要求每次组内自行选出一个优秀作品,这时就有许多同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最应该得到老师的小红星。面对这种现状,也为了实现“诚实地认识自己”这一情感目标,我的方法是通过前几节课的引导,通过个别小组的作品讲评,教会孩子们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比较后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自己。等学生学会这一方法后,我不再重复,根据以后的观察我发现许多同学开始变得“谦虚”起来了,还出现了互相推荐的热闹场面。
(3)评价激励机制的运用
小学信息科技教材中有的课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有趣的新鲜事物刺激孩子的兴趣,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当运用“游戏”、“比赛”等评价、激励手段,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有富余的时间进行“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打字的练习是很枯燥的,许多学生的每堂课的兴奋持续时间我进行了调查,在老师的“严厉”监督下,最好的学生的兴奋点最多持续了10分钟,10分钟后,他一会儿头抬起来,一会儿去看看别人的,跟别人说两句话,同时很注意观察老师,一旦发现老师注意到了他,他就会装模作样地再坚持1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满教室来回兜也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后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范文,有小笑???、小语言、古诗什么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不光要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要激励学生的完成速度,我又采用谁先完成就可以玩游戏的办法,一下子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