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15明至请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docx
PAGE
试卷第=1页,总=sectionpages33页
PAGE1
明至请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由于明清时期人口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遂使任何以节约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革都不行能出现,中国历史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陷人张献忠式大屠杀的凄惨循环当中。这说明明清时期
A.社会转型的异样艰难 B.人地冲突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C.技术变革的迫切须要 D.人口膨胀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如表为清代江南地区竹枝词(摘录)。由此可见
竹枝词
出处
“持筐拾穗聚儿童,蚱蜢纷飞四野中”
《田家四时竹枝百首》
“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
《黄溪竹枝词》
“少小鱼娃能打浆,银鱼满载不论钱”
《梁溪竹枝词》
“小小当垆学数钱,挽郎下马接郎鞭”
《姑苏竹枝词》
A.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 B.江南地区尤为留意儿童教化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淌 D.精英教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3.明成祖时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合计近8万卷,3.6万册。这表明
A.朝廷旨在彰显以文治国方针 B.文化发展源于大一统政治体制
C.明清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深厚 D.国家力气推动大型典籍的整理
4.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从明代后期以至清朝的乾、嘉之际,中国帆船纵横东西二洋,川行于远东海疆的各大商埠和港口,贩洋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贸易往来和竞争的对象更扩大至当时相继东来的列强荷兰和英国,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这()
A.表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 B.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
C.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 D.反映传统经济仍具肯定优势
5.据《吴江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盛泽(镇)全部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夫,重织轻耕”。这表明该地区
A.经济理念发生变更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自然经济起先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缘由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说明精确的是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缘由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缘由分析具有权威性
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不是为乡民的消费服务,而是为四周农村地区的生产服务。在这些市镇上,农夫出售生产出来的副业产品购买粮食和生产资料。据此可知,这些市镇
A.主要进行粮食的转手贸易 B.从事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C.体现出农村经营结构的特点 D.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网点
8.货币的流通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图为中国1651—1860年的货币流通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1651-1700年间清朝建立导致经济崩溃
B.白银大量输入推动了18世纪经济的旺盛
C.1791-1810年间白银外流引发鸦片斗争
D.1840-1860年间赔款导致货币供应削减
9.据历史记载,158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传教。该时间可表述为
A.15世纪中期 B.15世纪晚期 C.16世纪中期 D.16世纪晚期
10.下面是两种关于明清经济的观点,材料主要反映了
A.海禁并未阻挡明清经济旺盛 B.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C.白银内流促进明清经济发展 D.近代前夕中国的旺盛与危机
11.明清时期,在崇尚文教风气的影响下,苏州生产的各类产品精益求精,“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贵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苏州产品追求“精细雅洁”,誉称天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苏州
A.生产技艺与文化审美交相辉映 B.“富甲天下”的旺盛景象
C.奢侈之风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 D.“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
12.王阳明在与弟子探讨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置为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