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pdf

发布:2017-07-07约1.4万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2年第4O卷第2期 一 41一 王爱民,姚立生,孙明法,等.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41—44 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 王爱民,姚立生,孙明法,严 国红,唐红生,何冲霄,朱国永,任仲玲,刘 凯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 224002) 摘要:简要回顾了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的发展历史 ,重点阐述了我国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提出了杂交籼稻育种 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籼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一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2)02—0041—04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 生稻群落中发现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 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1973年 ,袁 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 隆平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 后的 “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 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 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杂交水稻尤其是杂交籼稻的育成 机;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 目,组成了 及大面积推广 ,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举世瞩目的 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协作攻克 “三系”配套关;同年,就育 贡献。我国杂交籼稻主要集中在南方稻区的 18个省份 ,包 成第一个 “三系”不育系二九南一号和相应的保持系品种二 括华东的江西、福建、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华中的河 九南一号B;1973年 协作组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 南、湖北和湖南,华南的广东、广西和海南,西南的重庆、四川 、 上,选用不同品种进行测交筛选,寻找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 贵州、云南和西藏 。但 自1997年粮食达到2亿t历史峰值 同年 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 《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 之后 ,我国稻谷产量连年下降,水稻品种产量潜力出现徘徊。 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成功,这是 为此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实现我国水稻单产的 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1974年,攻克了杂种 “优势 再次飞跃,是缓解人 口增长对环境和 自然资源的压力 ,确保粮 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品种南优2号;1975 食安全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年,攻克了 “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我国自1973年石明松发现并育成光敏型核不育系农垦 1 杂交籼稻育种的历史简要回顾 58S后 ,就开展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2O世纪80年代中 1960年,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袁隆平就开始进行 后期,全国掀起了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热潮。1986年,袁隆 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1964年,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 平在其论文 《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 自此开始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1970年,在海南岛的普通野 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等3个发展阶段, 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 收稿 日期:2011一o6—02 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利 基金项 目:江苏省农业科技 自主创新资金 [编号:CX(10)1029]。 用的3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4一),男,江苏东台人,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育 其中,两系法亚种 间杂种优势利用列入 了国家 “863”计划。 种研究。E—mail:wamyenky@yahoo.eom.cn。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