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遗传育种研究进展.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禽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过去二十年中,全球家禽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世界禽肉消费量超过牛肉, 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鸡蛋生产量从2650万吨上升到5579万吨, 而且世界家禽消费量今后还将继续维持上升趋势。所有这一切的形成都与家禽 科学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就家禽遗传育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
1.家禽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
家禽遗传资源是家禽育种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据估计,现代养禽业取得的 巨大成就40%应归于家禽育种,而其中优异种质资源在育种中所起的作用超过 了50%。中国地方鸡遗传结构差异显著,血型基因纯合系数较低,血型因子分 布相当分散,构成了我国丰富且具有极大选择潜力的遗传资源。
2006年农业部确定了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 的家禽品种,鸡23个:九斤黄鸡、大骨鸡、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 斗鸡、漳州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 鸡、清远麻鸡、藏鸡、矮脚鸡、浦东鸡、溧阳鸡、文昌鸡、惠阳胡须鸡、河田 鸡、边鸡、金阳丝毛鸡、静原鸡;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 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鹅10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 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酃县白鹅、太湖鹅、兴国灰鹅、鸟鬃鹅。安徽 省著名的禽类地方品种有: 淮 北 麻 鸡、 淮 南 麻 黄 鸡、 平 铺 麻 黄 鸡、 黄 山 黑 鸡、 皖 南 三 黄 鸡、 天 长 三 黄 鸡、 亳 州 斗 鸡、 枞 阳 媒 鸭、 巢 湖 鸭、 皖 西 白 鹅、 雁 鹅、 皖 中 四 季 鹅。
我国地方禽种自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粗饲,觅食能力强,蛋肉 品质优良。不少鸡还具有珍贵的优良经济性状。如边鸡产褐壳大蛋,平均蛋重 66 g,在-30℃气温下也能生存繁殖;仙居鸡体小省料,年产蛋高的可达200个 以上。丝毛乌骨鸡的药用保健性能闻名世界。原产于北京的北京鸭已成为遍及 全球的优良鸭种,当前世界的肉鸭几乎都是北京鸭的杂交后裔。中国地方鹅的 产蛋性能可能也要居世界首位。
现代化养禽业追求专一化和高产化,通过专门化品系间的杂交配套,以有 限的品种资源组成配套系大面积推广,而大量原始品种遭到抛弃,少数则畸形 突变,与此同时由于强调某一性状而丧失另外一些重要性状,致使家禽资源的
匮乏和消失更加严重。发达国家目前品种数量已为数不多,遗传基础很窄,仅 依靠良好的生态和饲养管理条件进行选育以提高生产性能。发展中国家由于大 量引进高产品种的冲击,使原有地方品种数量迅速减少,面临消亡灭绝的威胁。 另一方面现代家禽生产对家禽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禽种不仅应高效、抗病, 而且要求优质。但新禽种的培育,若没有新的基因型补充,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显然家禽遗传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适应家禽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保 障,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例如,淮北麻鸡是我省优良土方品种,体型较小,蛋肉兼用,肉质好,适 应性强,是生产符离烧鸡的首选品种。但是,仍然存在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整齐度差,就巢性较强等缺点,应加大选育适当提高生长速度和均匀度。
按照FAO的观点“利用是对地方遗传资源最好的保护”,显然,禽种资源的 保存、种质特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是解决当前养禽业中出现世界性遗传基因 贫乏的最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2.家禽遗传育种研究方法
2.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一个理想的分子标记应具有:① 高度多态,以保证个体或家系在每一个基 因座都可能携带不同的等位基因;② 丰富性,以保证足够的标记覆盖整个基因 组;⑧共显性即等显性,以保证标记某基因座上所有的基因型都可以被识别; ④ 中性,对所研究的数量性状和适应性都呈中性。
2.1.1 RFLP
RFLP是利用标记探针与转移于支持膜上的总基因组DNA限制性片段杂交,通 过显示限制性片段的大小来检测不同位点等位变异的一种方法。其多态性产生 的原因是DNA某区域发生缺失、插入、突变引起酶切位点的消失、出现、位移或 染色体重排引起电泳带改变。RFLP的探针有cDNA探针和基因组DNA探针,前者有 较强的保守性.可用于基因组比较和种群起源演化;后者检测的多态频率较高, 但种属特异性强。RFLP标记的是单拷贝编码序列,大多数属单位点上的双位点 基因,具有共显性特点,因此主要用于遗传连锁图的绘制和目的基因的标记。 迄今为止,各种动植物的连锁图主要由RFLP标记来绘制。但是,由于编码基因 具有相当高的保守性,使其多态信息含量不高;制备特异探针需分离相应的编
码基因,且并非任何内切酶都可产生多态片段,因此该技术较为复杂,需要较 多仪器设备支持,限制了其应用。
2.1.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