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宁波临港服务业文档新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存在问题.doc

发布:2020-02-22约1.38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2003年以来宁波临港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存在问题,并首次把贸易竞争指数等相关指标运用于宁波临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最后从产业竞争力制约等五个方面得出宁波发展临港服务业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临港服务业;竞争力;制约因素 一、引言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在考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变化后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库兹涅茨(1971年)和钱纳里(1975年))等通过分析更大样本的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进一步验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并最终超过农业和工业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后来这一结论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业比重也逐渐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衡量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指标通常有两个:一个是静态指针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另一个是动态指针即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反映的是服务业发展的快慢。 关于“临港服务业”内涵的理解是本文的基础,本文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港城经济的特点认为:“临港服务业”首先应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学文献中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具有无形性、易逝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它不是一种行业,不是传统服务业加上科技、信息、管理等因素的简单延伸和创新。 而且,“临港服务业”应结合宁波港城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临港”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为宁波现代制造业服务,为宁波港口建设服务,为宁波人民生活服务。涉及计算机与通信、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旅游、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是能运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于各行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服务业。就宁波而言,可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 (因为数据的可得性,加之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部行业,故本文在引用数据和分析概念时也采用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 二、临港服务业的现实基础 按照世界银行的资料,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国家,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尤其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资料显示,2003年,宁波市人均GDP已超过3400美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宁波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近几年来,宁波服务业总量迅速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从服务业本身分析 1、总体规模和服务密度扩大,并呈较快速度增加 宁波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世界发达国家看,服务业比重总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提高,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大都走过了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过程。从2003至2006年(表1)宁波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可见,宁波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5.4∶54.8∶39.8调整为4.9∶55∶40.1。这一结果标志着宁波市第三产业两大突破: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迈上40%这个关口,达40.1%,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服务密度在2006年前三季度为1227.9万元/平方公里,是1995年的6.3倍。2003年至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3.3%,15.8%, 15.2% 和 15.9 %(图1),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表1 宁波市三次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GDP增加值 年份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GDP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 2003 112 1007 650.9 36.78 1769.9 2004 123.5 1230.21 804.33 37.27 2158.04 2005 128.8 1353.5 975.59 39.87 2446.4 2006 139.45 1575.94 1149.1 40.1 2864.49 本市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根据宁波统计局网站资料加以整理。 2、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 随着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其对地区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