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课标》之细嚼慢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再读《课标》之细嚼慢咽
再读《课标》之细嚼慢咽数学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年头,回顾这几个年头,从最初对《课标》的好奇到逐步了解,从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到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各种迷茫、困惑以及各种愉悦。比如:每节课如何体现 三维一体 的目标?如何把握教材?每节课的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了教学目的?等等。
结合常老师为我们培训的 数学课标解读研讨活动 的内容,假期里,我再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标》指导性的魅力。
细嚼慢咽一:知识技能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多用这些行为动词去描述: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但就 了解 这两个字,也就是
1、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
2、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在《课标》中将 理解 表述为
1、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
2、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 这两个字表述为:能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当中。
细嚼慢咽二:目标细化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然后阐述各学段中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运用 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最后到《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年级的整体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备课时,可以依次从《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中找出有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表述,最后再根据学情重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备出的课就达到了 以纲(课标)为本、源于课本(教材)、高出课本、回到课本。
比如: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比一比》这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是 数与代数 这部分的一个知识点,教材编排是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之后学习的,教材把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二是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学生已有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学好本课,使学生既进一步加强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又为四年级学习更大的数打下良好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第12页的内容,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1、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教师教学用书》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通过 比一比 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 估一估 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什么是 掌握 ?《课标》第3页是这样陈述的:掌握 即能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当中。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 掌握 了呢? 掌握 这两个字,这节课中可以细化为:
1、学生能解决与原情境类似或完全一致的问题。例如:这节课中的 练一练 。
2、学生能对已理解的 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作出判断和进行适当的选择。
3、学生能解决与原情境略有不同或相当不同的特定问题,或有可能创造性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例如: 5□7 523或者是这节课中的 试一试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比一比》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构为:
1、能够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标准》的细化,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也便于我们操作教材。《课标》理念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今后的教学路上,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 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