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口市目前琼剧发展状况.doc

发布:2017-05-15约3.53万字共6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口市目前琼剧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成员:吴 静 周妤桐 邓怡婧 谢文仙 蒙志华 林晓惠指导教师:覃 太 二零一零年二月目录(一)封面:标明课题名称、班级、成员等信息。(二)目录: (三)结题报告 (四)附件1开题报告表2 活动记录表3 自评互评4 心得体会5 导师评价6、指导教师指导教案7、学分鉴定表8、与活动相应的采访提纲、采访实录、调查问卷及问卷分析、实验、实践研究等其它活动材料。美丽的琼剧结题报告前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后,民族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工业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湮灭,甚至是停止。体现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传统民居、语言、民间工艺品、礼仪习俗等民族文化遗产逐步消失。(《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刊》)随着海南现代化进程的猛烈推进,海南传统文化正在急速消失,灭亡,这是铁的事实,海南的琼剧正是属于正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文化,目前文化遗失的形势十分严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抢救工作迫在眉睫。然而随着海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娱乐方式正在冲击着古朴的琼剧。各种各样的新奇娱乐方式逐渐代替了曾经老一辈人最爱听的琼剧。经过我们的调查,听说过琼剧的人不少,可是真正喜欢琼剧的人却少得令人不得不引起深思:“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让琼剧渐渐走向了衰落?作为海南特有的文化,它将来还会有出路吗?”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小组确定了“海口市目前琼剧发展状况调查”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查找资料,体验琼剧内涵,对群众和琼剧演员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调查和访问,来基本认识海口市目前琼剧发展的状况。琼剧的基本内容以下是我们去图书馆调查资料的结果:琼剧的内容琼剧,地方大戏种,用海南方言(俗称海南话,属闽南语系)演唱,清代俗称“土戏”,琼山,海口一带俗称为“斋”;明末清初又称为“海南戏”,因为其形成于古称琼州所在地琼山,故国外琼籍华侨谓之“琼州戏”、“琼音”。“琼剧”之称,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普遍使用“琼剧”称谓。清道光十五年(1851),琼剧班社首次赴越南西贡演出之后,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起,随着大量琼剧艺人出洋,传至新加坡,暹罗(泰国),马来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越南,吕宋(菲律宾),文莱等琼籍华裔,华侨聚居地。至今,新马泰,香港等地仍有琼剧社团活动。 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迎春日,府卫官盛服,至东郊迎春馆,武弁各竞办杂剧故事……”。“十一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至十三日毕,集庙中,因演所装游会之戏。”明代,海南各州县的节日庆典,唱“杂剧”,“演戏”已经蔚然成风,且民间还有教戏之“时尚”,但史籍则视此为下乘之举:“下则酒色教戏,诲淫赌丧家。”(节选《正德琼台剧》) 琼剧的发展形成:琼州杂剧时期(明末清初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成熟:海南本土戏时期(清乾隆年间至清末民初)变革:文明琼剧时期(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商业琼剧时期(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萎缩:琼剧商业化倾向在三十年代末期以后,终于陷入了绝境。历史原因: 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占海南岛,从而导致琼剧的发展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琼剧艺人或罢演蛰居,或避居内地,或远走南洋。由于地域性的限制,迁至内地的琼剧班很难在当地得到发展,远赴南洋的剧班,虽然惨淡经营,但毕竟失去了琼剧最广大的观众市场,整个抗战时期,岛内琼剧界一片萧条,演出基本限于停顿。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远在天涯海角的琼剧,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三百年的一切琼剧剧目都受到了彻底的批判,并遭禁演,所有琼剧团体都被解散,代之而起的是“文艺宣传部”和“文工团”。另一方面,被江青利用,歪曲和篡改了的《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则争先恐后地登上琼剧舞台,但琼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却因此被泯灭在反革命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成为了政治斗争的一个简单传声筒。特别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时的“琼剧革命”竟然革掉了琼剧最富生命力的海南方言媒介,用普通话来演唱琼剧,时期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琼剧面临的目前冲击和衰退不仅仅是琼剧,戏剧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都不容乐观,观众多集中在老年人,中年人,而在青少年中饱受冷遇。这样就造成了一个观众老龄化的尴尬局面。在多数受调查者的反映中我们发现,语言问题是琼剧的硬伤。作为一个地方剧目,琼剧使用的是海南方言,而目前的海南是一个移民大省,外来人口总量占很大比例。加之国家推广普通话,导致这一代的海南人也有不少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海南话的,这使得琼剧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一方面作为戏剧,琼剧必须一定程度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