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行政案例分析1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ppt

发布:2016-10-30约2.64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表1:福建省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财政支出 (1996-2004年)单位:亿元 基本结论 如某基层政府与一大企业签订合同,将辖区内的农村成为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要求企业为农村修建公路,改善饮水条件等。这种公共物品的供给则是一种双赢的结局。 可见,政府是应该负责提供公共物品的,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引进自愿供给与市场供给,政府既可以达到供给目的,也减轻了自身的压力。 三、建立农村公共物品的融资体系 必须对现有农村公共物品和各种融资方式(政府、农民与市场)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在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中的重要性排序,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村公共物品的融资模式。为此,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融资模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3] [3]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图1: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方式重要性的层次结构模型 (1)判断矩阵A-C(相对于总目标而言,各着眼准则 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2)判断矩阵C1-P(相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各方案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3)判断矩阵C2-P(相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而言,各方案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4)判断矩阵C3-P(相对于提升农村消费结构而言,各方案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5)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见下表) 基本结论 *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方式 ――以福建省为个案分析 陆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分析思路 一、“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农民增收 诺斯认为“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1]因此,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原因并非技术性,而恰恰是制度性的。正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融资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农民承担过多的公共物品供应责任,是农民增收减负的瓶颈。 [1]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农村公共物品内涵及分类 (1)农村公共物品是指相对于由农民或其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物品”而言,是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共享的“产品”,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2] [2]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载《财政研究》,2003(1)。 二、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与农民增收相关性分析 生产性农村公共物品: 指其供给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如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技推广、农业气象信息建设等; 非生产性公共物品: 是能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长期的影响。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电网等。 (2)农村公共物品分类 (1)政府对公共物品财政投入与农民收入成正相关性 首先,通过1996-2004年福建省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财政支出相关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方法来说明政府对生产性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的大小。 2.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假定福建省农业生产总值为Y为因变量,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X为自变量,并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农业技术进步、劳动者因素等)。 建立预测模型为: Y=A+BX 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上式两边求和,以及乘以X再求和,得到: ∑Y=NA+B∑X ∑XY=A∑X+B∑X2 根据表1数据可以得到:∑Y=5870.85 ;∑X=193.74 ∑XY=129337.2 ;∑X2=4434.02 于是,可以求出:A=410.66 B=11.23 所以,预测模型为:农业生产总值=410.66+11.23×农业财政投入总值,即 Y=410.66+11.23X 由此可以看出:Y=410.66+11.23X A表示假设福建省不进行农业财政投入的话,则该省的农业生产总值为410.66亿元; B说明政府对农业财政投入每增加1亿元,所增加的农业生产总值为11.23亿元。 因此,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