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负 责 人:
工作单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并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一般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约10%-15%,而在一些特定的职业、年龄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学校是高发场所,教师、学生则是高发人群。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成才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要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门提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关心儿童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现在,我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一认识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族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校内背景
从学生的现状看,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他们物质生活优厚,精神生活不足,身体发育早熟,心理发展滞后。这就使他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厌学、说谎、打架、任性和缺乏同情心、缺少责任心、意志薄弱、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严重、学习功力缺乏和抗挫折能力差等。而且,愈是家长知识水平高、独生子女的家庭,其子女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因为这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更为严重,那么他们强加给孩子的压力就更大、更多。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独生子女综合症”。例如:某校二年一名小女孩,每次考试前都异常紧张、出汗、发抖、哭叫,直到后来为不参加考试而逃学。五年级一名男生,因违反课堂纪律,受老师批评。思想产生偏异,最后竟离家出走,幸好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才未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一些学生每到考试成绩出来后,就不爱回家。放学后在操场墙角来回走,心事重重。其他一些如强迫症、多动症等问题很多很多。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的、学校的各方面的压力太大,心理畸形发展所致。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身心发展失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起点和达到素质教育奋斗目标的“高速公路”。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生心理辅导开始,是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
(三)家庭背景
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地理位置相对边远的小城镇,有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也有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对其子女的思想状态关心较为淡薄,加之特殊家庭(离异、单亲等)、“留守学生”的增多,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难度;另外,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而言,小学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启蒙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