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1
一、西周礼乐及其美学特征 2
二、西周美学中的德美问题 4
三、作为美学形态的诗礼乐 7
四、西周美学中的器物问题 10
文2:技术自我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12
一、引言:技术与技术自我 13
二、“技术自我”概念、研究主题以及存在的问题 14
三、技术自我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哲学理论基础 17
四、未来研究展望 22
参考文摘引言: 23
原创性声明(模板) 24
文章致谢(模板) 24
正文
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文1: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近年来,学界对西周美学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研究,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的表现,也是理论的增长点。西周美学对其前代的美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应该看到它在自然、人文、器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也要看到礼乐及其内蕴的美学思想。与殷商相比,西周美学并不只是表现为青铜器及其纹饰这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尤为重要的是它既使礼乐下降为具体可感的举止行为、青铜彝器与舆服形态,又使礼乐在政治与日常生活中带有理性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西周统治者对于礼乐及其形态的建构,不但使当时的政治、伦理与日常生活因其感性而在整体上具有美学的色彩,而且也使其蕴含着诗性政治的因子。由此进入西周美学,我们可以触摸到周人的审美世界观,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西周诗性政治的具体样态。基于此理论背景,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西周礼乐及其美学特征
就学科而论,中国古代本没有政治与伦理、美学的截然而分,它们是一个整体,只是现代学者根据西方的思维模式和学科建设把它们区分开来。从古典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谓的政治也不过是伦理教化的政治,同时也是独具美学意味的政治,所谓伦理与美学也不过是政治意义上的伦理和美学。基于这个判断,我们对西周美学很难按照现代的学科分类进行清晰划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适当地放大。这样,西周美学不仅涉及诗、乐、舞等审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延展到礼仪、礼容、礼器、舆服、纹饰与建筑等感性形式。当然,西周之德所内蕴的审美意识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周人宣扬德的理念,实质上已经赋予德包孕独特的审美意味。此外,礼制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审美的因子,这既是一种诗性的政治,又富于审美的韵致。所以,我们研究西周美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礼仪和乐舞,而且还包括围绕礼乐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如此才能全面深刻地体会那些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世界。
当然,我们把西周礼乐及其形态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基于礼乐及其形态的感性因素。众所周知,美学首先是一门感性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在低级的感性认识过程中,具有奠基性的感性形式是忽视不掉的。尽管它不提供任何明确的概念内容,但却暗含着真理的某种成分。这个判断为我们研究西周礼乐及其形态奠定了理论基础。西周美学是以礼乐为中心来建构一个审美世界,这个审美世界作为感性认识的完善,既能体现出人们内在的精神维度和情感因素,又能表现为眼观耳听的感性形式。我们从这些感性形式出发,即可找寻到感性背后所隐藏的认识论和价值观问题。也就是说,西周统治者通过礼乐及其形态这种美学形式所建构的是一种理性秩序。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本质直观,也是人文理性的表现形式。
更进一步来讲,西周美学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德性为内在基础、以礼乐形态为显现形式的审美政治,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礼乐政治及其形态的审美化,即通过礼乐及其形态展现出一个具有普世价值与共通情感的统治方式。也就是说,它们在追求等级差别与理性秩序的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审美的情感结构。这种以情感为特征的统治方式,不同于法律规范或暴力政治,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礼乐审美活动实现某种政治性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周美学一方面包孕着礼乐活动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礼乐政治的审美化。前者通过礼乐活动展现个体的审美经验,后者则是通过礼乐活动展示政治的诗化色彩。需要说明的是,它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礼乐美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美学是一种理想形态,而西周的礼乐美学则具有现世性,是西周政治生活的审美化。儒家虽然提倡礼乐美学,但其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审美境界的达成,西周的礼乐美学,则在于通过礼乐形式的完善,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前者注重个体化审美意识与道德素质的养成,后者更注重社会化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活动的实现。所以,尽管儒家美学思想源于西周的美学思想,但由于其现实基础的不同,致使其实现路径与终极目标也不尽相同。
通常我们讲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