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导学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铜梁县少云镇石庙小学
“三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成果资料
作品类别: 优秀导学案
文章题目: 《登鹳雀楼》
作者姓名: 蒋年华
所在学校:
铜梁县少云镇石庙/卜学
联系电话:石庙小学二年级“三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
年级:二年级 学科:语文 教师:蒋年华 2013年秋期
教学课题
12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加以背诵。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
创设情境
由题目入手,感知全诗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建在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 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叫鹳雀楼。后被河水 冲没,目前正在重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 写下了自己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感。孩子们,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
明确任务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过
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程 教18
自主学习
1.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 音,看清字形。
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注意,就给大家提个醒?给要注意的字做上记 号。小组长教读难读的字。
学生交流。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同桌互读、抽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比赛认字。
把生字放到诗句里里,将诗句读通顺。(小组长检查)
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读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诗句 里哪些字词图上有,两人还可以商量商量,看图讲讲诗的大致意思。
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 “雀、鹳”的字音。
教师检查古诗朗读情况,学生评价,教师适时鼓励。指导读诗,读出
交流讨论教师解疑节奏。
交流讨论
教师解疑
听录音,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自己练习练习。
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1.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小组汇报对诗的
理解,教师适时点拨“依”、“欲”、“穷”的意思。
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了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 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可以用语言说一说。
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 什么?
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1.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 小结提升 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
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闭眼想象画面读。
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抽学生背。
齐背古诗。
2 .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借助拼音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读熟课文;
借助图了解古诗大致意思;
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
老师给大家推荐阅读王之涣的《送别》、《凉州词》。
个性练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 上
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小组内互相检查。
板书设计
1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想 欲穷/千里目,
更上/ 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 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
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
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 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 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 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小组合作
教学后记自主学习生字,并说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读准,再去掉拼音指名读、 开火车读。
教学后记
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 感受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展现画面,让学生说一 说,在图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诗中出现的事物,再通过引导理解“依”的 意思,让学生说一说“我仿佛看到了……”,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然 后以“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色怎么办呢?”引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在本节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