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综述---精品模板 .pdf
《导航技术基础》课程论文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综述
学号:XXXXXXX,姓名:XXX
摘要:本文针对惯性导航系统,阐述了惯性导航的发展历程,并对惯性导航系统
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同时,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中常用仪表的发展历史,
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目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惯性导航系统、常用仪表、发展
一.引言
在各类导航系统中,惯性导航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导航系统.惯性导
航是以测量运动体加速度为基础的导航定位方法,测量到的加速度经过一次积分
可以得到运动速度,经过二次积分可以得到运动距离,从而给出运动体的瞬时速
度和位置数据。这种不依赖外界信息,只靠载体自身的惯性测量来完成导航任务
的技术也叫自主式导航.而惯性导航系统则是一种利用惯性敏感器件、基准方向
及最初的位置信息来确定运载体在惯性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的自主式导航
系统,有时也简称为惯导。
由于惯导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隐蔽性以及信息的完备性等特点,随着国民经
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发展,应用日益广泛。目前惯性导航不仅应用于军事、工程
和科学研究等领域,而且已扩展到民用领域,如石油钻井、大地测量、移动机器
人等系统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惯性导航系统技术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如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敏感器件的发展等,这些新技术为惯导技术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着惯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针对惯性导航系统,介绍了它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以及与其相关的
仪表陀螺仪、加速度计的发展历程,并对惯导系统目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二.惯性导航发展历程
1930年以前的惯性技术被称为第一代惯性技术。其包括了1687年牛顿提出
的为惯性导航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力学三大定律;1852年,傅科根据欧拉和拉格朗
日的刚体定点转动理论制造出的用于验证地球自转运动的测量装置;1908年安
修茨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摆式陀螺罗经;以及1923年的休拉摆原理。第一代
惯性技术为整个惯性导航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惯性技术始于上世纪40年代火箭发展的初期,从二战期间,惯性技
1
《导航技术基础》课程论文
术在德国V—2火箭的制导上的首次应用;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研
制了单自由度液浮陀螺,并在B29飞机上成功应用;1958年鹦鹉螺号装备N6-A
和MK-19进行潜航并成功秘密到达目的地;到20世纪60年代,挠性陀螺研究
的逐渐起步.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另一方面,为提高
陀螺仪表精度、减少误差,静电陀螺、磁悬浮陀螺和气浮陀螺概念被提出。1960
年激光技术的出现也为今后激光陀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捷联惯性导航理论
研究也趋于完善。第二代惯性技术是把研究内容从惯性仪表技术发展扩大到了惯
性导航系统的应用。
第三代惯性技术发展阶段是始于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些新型陀螺、加速度
计和相应的惯性导航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陀螺包括:静电陀螺、动力调谐陀螺、
环形激光陀螺、干涉式光纤陀螺等。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代惯性技术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目标在于实现导航系统
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小型化、数字化、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由于陀螺
的精度的不断提高,漂移量越来越小以及激光陀螺批量制造技术的成熟,数字计
算机技术的进步,捷联式惯导系统正在各个领域逐渐取代平台式系统.
三.惯性导航基本原理
1.系统组成
一个基本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加速度计:用于测量航行体
的运动加速度。②陀螺稳定平台:为加速度计提供一个准确的坐标基准,以保持
加速度计始终沿三个轴向测定加速度,同时也使惯性测量元件与航行体的运动相
隔离。③导航计算机:用来完成诸如积分等导航计算工作,并提供陀螺施矩的指
令信号;④控制显示器:用于输出显示导航参数等,还可进行必要的控制操作;
⑤电源及必要的附件等。
2.工作原理
假设物体做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瞬时位置都取决于初始位置、速度的大
小和作用的时间,而速度则取决于初始速度、加速度的大小和作用的时间.即,位
置是对速度的积分,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