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下数学整理复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复习课)
课题:圆柱与圆锥
内容:课本第37页1----4题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理解圆锥、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能区别圆锥、圆锥,并正确计算圆锥、圆锥的体积,建立空间概念。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取长补短,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教具:小黑板、圆柱、圆锥、表格
学具:4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我们就要对这一单元内容作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圆柱与圆锥。
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展示表格 大家看下面的这个表格,稍后我们就一起复习,共同完成这个表格的内容。
底面 侧面 高 侧面积 表面积 体积 圆柱 圆锥 分析问题
动手制作圆柱 师:拿出一圆柱,请一个同学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他没有说到的,大家要补充。
现在请大家用你手中的纸来做一个圆柱体。
锥的特征:哪个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师: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间的距离,有无数条,那么圆锥哪?它们的高是如何测量的?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看教材中的“认一认”,并比较圆柱和圆锥的高。
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大家做好了一个圆柱,它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哪?面积公式又是如何计算哪?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么吗?哪位同学示范一下?
圆柱的表面积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现在大家拿出尺子测量并计算它你们制作的圆柱的表面积。想象需要测量什么,又怎样列式计算。
圆柱的体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纸做一个和上面不一样的圆柱。分别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想一想圆柱的体积是什么,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指名提问。
(6)圆锥的体积。回忆一下,圆锥的体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指名提问。
解决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现在你们可以把上表独立完成了吗?
底面 侧面 高 侧面 表面积 体积 圆柱 两个圆 曲面 无数条 长方形 圆锥 一个圆 曲面 一条高 扇形 知识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还有疑问吗?
巩固练习:
填表
底面半径/cm 高/cm 圆柱
侧面积/cm2 表面积/ cm2 体积/立方厘米 圆锥体积/立方厘米 2 15 6 20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高30厘米,底面半径1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在水桶里装满水,水的体积是多少?
课本第37页第2题
作业:课本37页3、4题。
板书设计:
整理复习
底面 侧面 高 侧面 表面积 体积 圆柱 两个圆 曲面 无数条 长方形 圆锥 一个圆 曲面 一条高 扇形 教后记:
第2课时(复习课)
课题:正比例与反比例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5---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清楚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能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1、表格、小黑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奠定基础
1.对比: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2.思考:成正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回忆: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设计意图:为顺利区别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异同,搭桥、铺路奠定基础)
(二)猜想联系,引出课题
1.故事引入,“如果每包书中的本数相同,书的包数和书的总本数”有怎样的比例关系?小明和小亮各有自己的推测,究竟哪个同学的答案正确呢?为什么呢?(引出课题,明白对正反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的必要性)
2.观察猜想:黑板上展示表1和表2,让学生观察比较每个表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运筹结果,从而初步证实猜想的正确与否。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小时)
1
2
5
10
20
表1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小时)
1
2
5
10
20
表2
3.沟通联系:让学生道出为什么说表一中的速度不变,表二中的路程是一定。怎样发现的呢?
理论根据是什么?感知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异同。
4.明确探索方向:紧抓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通过实验来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
(设计意图:研究者实验的动机往往来源于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试把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做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使学生感悟到实验比较的真实性)
(三)分组整
显示全部